走出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仿品的误区.docVIP

走出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仿品的误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出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仿品的误区   历来元青花、釉里红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倾倒,这主要取决于元代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开创了以钴、铜着色剂为釉下彩绘瓷器的先河。但是,我们在喜好元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同时,要以平常心态去正确认知它,否则会“走火入魔”,误入歧途。最近几年,笔者有幸参与了多次元代彩瓷研讨会和藏品鉴定,看后的确令人担心,有的藏家收藏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用几卡车也难以拉下,并声称:“我的藏品属某某窑口,不是景德镇产品”;有的藏家更称“藏品是家中祖传之物”。   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历史不过20年左右,产量不大,存世不多是不争的事实。况且当时钴料进口有限,非常昂贵(1克黄金换不到1克钴料)。流散民间的元代青花、釉里红传世品不能说没有,但数量不是有些人想像中的那样多,现市场上的这类瓷器99%都是景德镇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仿制品。      仿制品的缘起      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劫难,尤其在文物方面更为突出。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全国开展了以县级单位为基础的文物收购保护工作,抢救劫后余生的民间流散文物。70年代末到90年代,国家文物部门对馆藏文物进行了多次调拨、调剂工作,一些研究价值高的珍贵文物由小馆调剂到国家大馆收藏。为了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应被调单位的要求,国家拨出专项经费,指令相关的科研单位进行被调文物的复制,以满足被调单位展览工作的需要。复制工作主要落在千年瓷都景德镇, 70年代末,景德镇一些科研机构就开始复制和仿制。当时仿制一件瓷器,最少也得烧10件,出窑后挑一两件给原调拨单位,余下的被一些精明好古人士高价买得,后来有的复制品在海外拍卖会上以惊人的高价拍出,给仿、复制单位和中间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导致后来景德镇古陶瓷仿、复制业的全面复苏。1984年起,景德镇陶瓷馆在东风瓷厂陶瓷研究所开始仿制元青花。这一时期的复制品由于有专项资金扶持,对产品要求也高,加上已过去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易与真品混淆。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产地      景德镇烧造陶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隋代,宋代陶瓷业渐兴,使后来一个个新品种瓷器不断脱颖而出。全国各地甚至部分海外能工巧匠聚集景德镇,终打造出元代晚期釉下彩瓷――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   有的藏界朋友认定青花、釉里红瓷器不是景德镇窑烧制,属外地偏窑口产品,有的并出具了“权威人士”的鉴定证书。众所周知,一个窑口的确立是要经过严谨的、科学的考古调查、发掘,而鉴定又是建立在科学的考古发掘基础上的。元代只有景德镇才能烧造青花、釉里红瓷器,这一判断得到了考古发掘和文物研究的有力支持,不能想当然地轻易推翻。      民间流传器和出土器物的特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西省丰城市博物馆在收购民间流散文物时,以极低廉的价格先后征集到元青花梅瓶和元代釉里红谷仓各一件。当时,因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极少,陶瓷界对此认识也不够深入,被该馆断作明早期器物。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藏至正型象耳瓶的公开发表以及江西省高安元代窖藏和河北保定元青花、釉里红瓷器相继被发现后,中外陶瓷考古界才逐渐全面展开了元代釉下彩瓷的研究。元代青花、釉里红民间确有流传,但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么多。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内外3个博物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博物馆40件,伊朗阿特别尔寺32件,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馆元青花19件。   民间流传元代青花、釉里红器与出土器在包浆上有明显的差别。流传器经过几百年的使用、陈设,其釉面火光已退,刚出窑时的耀眼光亮已荡然无存,釉面柔润自然,有的釉面留有长期使用的划痕。涩胎处由于没有上釉,吸附力很强,只要没有用84消毒液浸泡,与作旧的仿品差异是很大的。即便以84消毒液浸泡拔掉了附着在胎底上的自然包浆,仿品与真品瓷胎仍存在有不同之处,老胎润滑,新胎涩手。   出土器与流传器包浆也有不同的特点,窖藏中的器物由于雨水浸泡,土壤中有机物附着在整个器物上,经保护性清洗后,釉面没有多大影响,露胎处土壤中的有机物杂质附着较为明显。墓葬中出土的器物与窖藏器物的包浆不同之处在于墓中腐尸、衣物、木漆、土壤中的有机物中和后,在器物上形成的包浆有着极强的附着力,使器物釉光不如窖藏器物釉面那么亮丽,有的器物釉面受墓中强酸腐蚀形成了亚光色,在处理过程中一般洗衣用清洗剂无法清除,只有用84消毒液才可拔尽。深埋土壤中的器物包浆没有窖藏和墓葬中器物上的包浆那么明显,因长期与土壤紧密接触,有机物附着力极低,杂质少,土沁较为明显,经简单清洗后,给人的感觉如出窖器物。      绘画风格与工艺特征      如今,流入市场的仿制品除单色釉瓷仿制水平达到95%外,其余器物的仿制水平均差之甚远。以元青花为例,如今钴料的提炼科技含量高,较纯,即使用现今仿古柴窑烧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