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上劳工》主人公的生存困境与自我实现
内容摘要:《海上劳工》是雨果发表于1866年的一部小说,较集中地体现了雨果的价值取向。本文聚焦主人公吉利亚特孤独与无语的生存困境,寻找他反抗困境的方式,并从中发掘其人生信仰及实现方式。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去看,吉利亚特是信仰的义士,主动选择牺牲与死亡使他最终实现了自我。
关键词:吉利亚特 孤独 生存困境 人生信仰 自我实现
《海上劳工》创作于雨果流亡期间,是作者在对海岛及海上生活进行长期考察后写作的一部以“自然”为主题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吉利亚特,为了娶到心爱的姑娘戴吕施特,他到危险的海中礁石上与自然苦斗,冒着生命危险救回了姑娘家的机器,却未能赢得女孩的芳心。小说结尾他自沉大海,成全了姑娘的爱情。结尾引人深思,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吉利亚特始终坚守人生信仰,并以此反抗孤独的生存困境,逐渐实现自我。这也体现了雨果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
一.孤独:无法消除的生存困境
吉利亚特一生都过着独居的生活,在母亲去世后,“他的悲伤渐渐消失,与周围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一种诱惑,把他引向了万物,远离人世,一步步把他的灵魂与孤独结合在一起”①11。在岛上的居民看来,他的住所、身世、外貌和言行都带着怪异的色彩,这种怪异令他们与吉利亚特保持着距离。孤独于是成为吉利亚特无法消除的生存困境。
吉利亚特的住所原来是“一座‘闹鬼’的房子,魔鬼总是深夜上门”①5。当吉利亚特住进这座海角屋,这里便不再闹鬼了,这不能不让人疑惑。闹鬼的房子要由通灵者来住,吉利亚特由此也被认为是巫师。“海角屋就像一个检疫站,吉利亚特被人们隔离了起来”①12。
吉利亚特的身世也是模糊的。他的母亲“属于那种来历不明的人”①10,人们猜测吉利亚特是因法国大革命而被迫流亡的流亡者的亲属。对男孩的姓氏、国籍及女人和孩子的关系,他们都在猜测而没有定论。吉利亚特的存在显得神秘莫测。人们总是容易靠近他们认为知根知底的人,因此吉利亚特就得不到周围人真切的关心:“可他走并不会让任何人难过”①28。
雨果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有很强的辨识度,法国学者皮埃尔?阿尔布认为:“丑陋是这四个人物的共同点――怪诞的丑陋。”②加西莫多“像被打碎后又胡乱拼接起来的巨人雕像”③,格温普兰始终受控于笑面。吉利亚特虽没有如此醒目的生理特征,但“姑娘们都觉得他丑”,“三十岁的人,他看上去就像四五十岁了。风和大海给了他一副阴暗的面具”,他因此被叫作“魔鬼吉利亚特”。①24这样看来,吉利亚特也有怪诞的丑陋这一特点,至少在海岛上的女性看来如此。戴吕施特大概也是这样,这种丑陋阻碍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加深了吉利亚特的孤独。
吉利亚特的言行也使他显得孤僻。迷信的海岛居民不能理解的地方有很多:“他为什么常在夜晚去崖边散步,有时直至深夜”,“他在念的那些书,人们都感到惶惶不安”①14,他能够除掉女孩身上的虱子,他能够治好污浊的净水,他去扶别人家已死掉的驴子,他把小男孩手中的小鸟夺走并送到树上,他竟然说等鸡鸣石嫁人再娶老婆……总之,“这个地方的人差不多都恨吉利亚特”①20,“人们普遍讨厌吉利亚特”①23。
吉利亚特形单影只,吉利亚特感情无所傍依,里里外外都是孤独。即便拥有鲁滨逊似的才华,饱尝过相似的孤独,吉利亚特却无法像鲁滨逊那样去拥抱社会,而社会也冷漠地拒绝他的拥抱。当他救了“杜朗德”号后,人们还是免不了要说:“岛上出了个办成这种奇事的能人,总是不太令人愉快的”①397。这样看来,孤独是他无法消除的生存困境。
二.无语或者沉默
《笑面人》中格温普兰在上议院的讲演在文字上靠近十页,在某种程度上他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但《海上劳工》中写到吉利亚特与他人真正的对话只有寥寥几次。一次是他听到戴吕施特说若有人能救回船上的机器她就嫁给他,他去确认这个消息,只说了一句话。一次是他与利蒂埃利大师傅的对话,只是用“不”,“我不爱她”,“我说不”①391-392来表达他对婚礼的态度。最庄重与最长的对话出现在小说结尾,他的话让六神无主的一对年轻人如愿结成连理。这次对话中,吉利亚特表现得成熟体贴,最后时刻他向心爱的姑娘回顾了整个事情的原委并表达了爱意。原来他并不是不会说,而是长久以来他没有话语权,所以只能沉默无语。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探讨了话语与权力的关系。在他看来,话语与权力密不可分,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话语本身是一种权力,“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使用话语”④,只有符合特定条件和资格的人,才能有拥有话语权。如果从话语仪规、话语社团、信条原则和社会性角度去考察的话,那么吉利亚特边缘人的身份、不被人理解的言语符号、言说受众的缺乏、不合群的个体表征、价值观的特立独行、个性化的受教育背景都决定了他话语权的缺失,不得不成为沉默的“他者”。他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