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六章第二节推拿特定穴文件材料.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推拿手法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推拿教研室 主讲:卢国清 第二节:推拿特定穴 推拿特定穴是除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以外的,只有推拿所有的一些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在临床中绝大多数只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它们分布于全身各部,但以两掌为多,故有“小儿万脉汇于两掌”之说。 推拿的特定穴不象十四经穴那样有线路相连成为经络系统,而是散在分布,他们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和“面”状。这些穴位的命名,一般是根据人体的部位,穴位的主治功能、脏腑的名称,以及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和动物名称等作为穴位命名的依据。如脾经穴、山根穴,老龙穴等。 本节主要介绍常用特定穴的位置、操作方法、次数、作用、主治和临床应用。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和腰背,最后下肢。 2.坎宫 〈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 至眉梢成一直线。 〈操作〉:先用两手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手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分推至眉梢,称推坎宫。 〈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明目, 止头痛。 〈主治〉:感冒、头痛、 头晕、目赤痛。 〈次数〉:24-50次 〈应用〉:如发汗解表,常与开天门、运太阳合用;用于目赤肿痛,多与清肝经、清天河水合用。 3.太阳 〈位置〉:自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 〈操作〉: ⑴用拇指指端在穴位上旋转揉运,称运太阳,向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向为泻。 ⑵以两手拇指指腹自两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推,称推太阳。 〈作用〉: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 〈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目赤痛。 〈次数〉:24-50次 〈应用〉;此法由于手法操作的不同而能补能泻,须分辨清楚,补虚泻实。 4.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眼中间。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山根。 〈作用〉:退热定惊,开头通窍,醒目安神。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痛。 〈次数〉:3-5次。 〈应用〉:此穴有开窍,醒目安神的作用,治惊风、昏迷、抽搐,常与掐人中合用;本穴除了用于治疗外,还可用于诊断,山根有青筋暴露是惊风或内寒的体征。 5.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高骨微下凹陷中。 〈操作〉:以中指按于穴位上揉运之,称运耳后高骨(可勾揉)。 〈作用〉:发汗解表,镇惊除烦。 〈主治〉:伤风感冒,惊风抽搐,烦躁不安。 〈次数〉:24-50次。 〈应用〉:此穴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用称之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失晕、目赤痛。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多与清肝经,清心经等合用。 二、躯干部穴位 1.乳旁 〈位置〉:乳头旁2分。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揉之,称揉乳旁。 〈作用〉:理气,化痰,止咳。 〈主治〉:胸闷,呕吐,咳嗽,痰鸣。 〈应用〉:揉乳旁常与揉乳根同时操作,能加强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操作时以中指和食指同时按于两穴位上揉之,本穴配推揉膻中对,揉肺俞、中府、云门对于痰涎壅塞而致的肺不张有效果。 2.腹 〈位置〉:腹部。 〈操作〉: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抚摩,称摩腹。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痰。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消化不良。 〈次数〉:500-1000次。 〈应用〉:本穴能消食导滞,理气和胃,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要穴,常与揉脐、捏脊、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小儿疳积、厌食;与揉中脘合用,对食积、呕吐有较好疗效。 〈作用〉:培肾固本,温阳散寒,分别清浊。 〈主治〉:小腹胀痛,疝气,遗尿,小便短赤,小便闭。 〈次数〉:揉、推各100-300次;摩3-5分钟;按1-3分钟。 〈应用〉:此穴多用于泌尿生死系统疾病,若用于遗尿,取其温补下元的作用,常配合补肾经、揉二马;用于尿闭则取其分利的作用,多配推箕门等。 5.肚角 〈位置〉:脐旁,腹部两侧的肚筋。 〈操作〉:拇、食、中三指,自深处拿住壮筋弹之,称拿肚角。 〈作用〉:止痛,除胀。 〈主治〉:腹痛,腹胀,泻痢。 〈次数〉:1-3次。 〈应用〉:此穴是止腹痛的要穴,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不论虚实均可应用,尤其是对寒湿腹痛和食积腹痛,效果更佳,因本法刺激较强,一般拿1-3次即可,不可多拿。 6.天柱骨 〈位置〉:项后枕骨下,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指或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呕吐,恶心,项强,咽痛。 〈次数〉:200-800次。 〈应用〉:此穴主治恶心呕吐,独穴推拿亦有良效,但推拿次数须多达1000次左右。 7.七节骨 〈位置〉:从尾骨端至第四腰椎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指指腹,自尾骨端直上推至第四腰椎,称推上七节骨;自第四腰椎向下推至尾骨端,称推下七节骨。 〈作用〉:温阳止泻,泄热通便。 〈主治〉:泄泻,便秘,痢疾,腹胀满。 〈次数〉:50-50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