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经典二重奏:胰岛素分泌异常和胰岛素抵抗 三剑客: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缺陷、 肌肉葡萄糖摄取和利用能力下降 肝糖原输出增加 八重奏:2008年度ADA最高科学奖项——班廷(Banting)奖得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德弗龙佐(DeFronzo)教授提出 脂代谢紊乱; 肠促胰岛素效应减弱; 基础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 肾脏对葡萄糖的处理失调; 大脑神经递质功能紊乱 常见的胰岛素泵系统 泵 植入式泵 动态血糖仪 Com-Station 药物 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 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始终。 一线治疗: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首选药物,如无禁忌症,应一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 二线治疗: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血糖仍未达标,可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 三线治疗:如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血糖仍不达标,则可加用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次~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或采用3种口服药联合治疗。 四线治疗:如采用上述方法血糖仍未达标,则应采用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专科系列培训知识 主要内容 (一)常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2.各药物作用特点 (二)胰岛素治疗 1.按作用时间分类 2.胰岛素分泌的正常生理模式 3.胰岛素的常用给药方案 (三)指南:高血糖治疗路径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按机制分类 具体药物(通用名及商品名) 磺脲类(SU) 第1代:甲苯磺丁脲(D860)、 氯磺丙脲 第2代: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美吡哒、灭特尼 迪沙 瑞易宁)、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波脲 第3代:格列美脲(亚莫利) 双胍类 苯乙双胍、二甲双胍(格华止) α-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拜糖平) 、伏格列波糖(倍欣) 胰岛素增敏剂 罗格列酮(文迪雅)、曲格列酮、吡格列酮(艾可拓) 餐时血糖调节剂 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 艾塞那肽(百泌达)、利拉鲁肽(诺和力) GLP-1受体激动剂 (非口服)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 (DPP-Ⅳ抑制剂) 西格列汀(捷诺维)、利格列汀(欧唐宁) 沙格列汀(安立泽)、阿格列汀(尼欣那) 维格列汀 ( 佳维乐) SGLT-2抑制剂 (果树根皮——葡萄糖苷衍生物 钠 - 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抑制剂) 达格列净、依帕列净 降糖药物 HbA1C下降幅度(%) 磺脲类药物 1.0-2.0 双胍类药物 1.0-2.0 格列酮类药物 0.3-1.5 α-糖苷酶抑制剂 0.5-0.8 胰岛素 不等 GLP-1受体激动剂 0.5-1.0 DPP-Ⅳ抑制剂 0.5-1.0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 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治疗初期,三个月测) 各类药物降糖疗效比较 各类传统降糖药物的特点 分 类 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 磺脲类(SU) 指南推荐:T2DM 主要用药 主要机制: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 主要特点:适用于β细胞功能尚存、饮食控制失效的患者。 同时降低餐后及空腹血糖,对正常人及高血糖病人均有降糖作用。 主要不良反应:低血糖反应、体重增加、继发性失效(5%- 10%)、 胃肠道反应、磺胺过敏禁用。 双胍类 指南推荐:T2DM 基础用药 主要机制:减少G来源,增加G去路。 主要特点:与胰岛β细胞功能无关 单用不导致低血糖,联用INS可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同时降餐后及空腹血糖;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不增加体重,改善血脂。 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二甲双胍20%)。 药物分类 主要机制、特点及不良反应 α-糖苷酶抑制剂 主要机制:减少葡萄糖的来源(适用主食为糖类的患者) 主要特点:与胰岛β细胞功能无关 降餐后血糖 ,不增加体重 不吸收,无全身副作用 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胰岛素增敏剂 安全性尚存争议, 仅其它降糖药无效时,才考虑使用。 主要机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主要特点:必须在有胰岛素的情况下使用 主要不良反应:水肿、体重增加,联合胰岛素时更明显, 骨折、心衰风险增加。 餐时血糖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