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理清论证思路,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难点: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等都来自这本书,那这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 二、介绍孟子情况: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 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 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 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烈、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敌人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比、对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诵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然而不胜者(连词,表转折)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句子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抓住具体文句去分析与体会,理清字词含义,以学生活动为主) 五、理清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尝试着依照板书背诵课文 六、问题探究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