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资本主义危 机与中国的改革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与中国的改革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02-13 作者:赵 磊
一、马克思的逻辑
2009年以来,一个名词开始在中国学界走红:“后危机时代”,其潜台词或政策含义是:“危机已然过去了”。遗憾的是,美国还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失业率始终在10%左右徘徊),从2009年12月开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出来添乱了。接踵而至的,是美国的债务违约风险闹剧。到了2011年9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纸醉金迷的闹市区开始频频上演“现在就革命”的社会动荡。
关于这次危机的根源,现代经济学(也称“主流经济学”)最经典的解读是:“监管缺位”、“政策失误”和“低估风险”。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投资者会低估风险呢?现代经济学的标准答案除了归咎于人性贪婪的基因之外,恐怕就只能对这个追问耸耸肩膀了。看来,这种将危机根源追溯到人性贪婪的“本体论”,大概也算是现代经济学的最高境界了。问题是,这个“本体论”显然经不起如下追问:同样都是逐利的经济人,为何次贷危机只发生在资本主宰的当今世界,而与资本不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无缘呢?
事实上,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这次危机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关于危机根源的逻辑。这个逻辑包括以下要点:(1)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2)生产过剩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群众的购买力不足;(4)群众购买力不足的原因在于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5)两极分化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那么,马克思关于危机根源的逻辑经受得住现实的拷问吗
二、需求不足与需求过度
不少人认为,对于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以及之前的古典经济危机,马克思的理论或许还有较强的解释力,可是对二战以后的世界经济就几乎不再有什么说服力了。表面上看,当下的金融危机,其导火线的确不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有效需求”过于旺盛,或者“需求过度”。正是这种“需求过度”造成了违约率不断上升,最终导致信用崩溃。问题在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资本主义的“需求过度”呢?马克思主义的答案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逻辑,同样是导致“需求过度”的逻辑。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架下,面对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避免出现生产过剩危机的唯一办法,就是必须提高个人消费需求。于是我们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在历史上相继采用过以下办法来刺激消费。
(1)削减产量,比如把牛奶倒进大海。这种办法既残酷,又与资本的逐利本性相悖,故在当今时代,简单地削减产量已被视为一种愚行。(2)宽松货币政策,比如不断降息。这个办法将面临通胀的压力和债务违约的风险,因此有严格的条件限制。(3)扩大政府公共支出。这是在私人缺乏消费意愿和实力的背景下,穷人买不起,富人不愿买,由政府充当“消费者”和“投资者”。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滞胀”并发症,发达国家政府对这种办法的效果已颇持怀疑态度。(4)调整分配格局,比如通过税收政策调整来促进购买力。由于这种办法有“劫富济贫”的嫌疑,有违自由资本主义信条,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这种“让步政策”是不会提上议事日程的。(5)透支消费,比如分期付款、贷款消费、信用卡购物、次级房贷等。这种办法既能为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接受,囊中羞涩的普通劳动者也不得不接受,这已成为目前西方极为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6)福利政策,这也是导致政府债务增加的直接原因之一。二战以后,福利政策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普及,只是福利的程度不同而已。
从实践过程来看,“透支消费”和“福利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透支消费”和“福利政策”的支撑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居民的个人消费增速不仅没有收缩,反而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透支消费”、“透支经济”加上“福利政策”的推行,短期内填补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缺口,掩盖了本国经济扩张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掩盖了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从而暂时缓和了这些国家的阶级矛盾。
但是,“透支消费”和“福利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这就如同为了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医生只好不断加大吗啡的注射剂量一样:“透支消费”不过是靠透支“未来”来支撑“今天”,而“福利政策”不过是靠借债来“过好日子”,其作用也只能是把当下的危机延迟到未来爆发而已。一旦对未来出现悲观预期,一旦出现债务违约,以至于没有“未来”可以透支的时候,危机的爆发就不可避免了。
如果把以上的叙事做一个提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病灶在于违约率不断上升;违约的原因在于未来预期遭到了沉重打击;对未来预期的悲观看法在于“透支消费”的不可持续;透支的起因是为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