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
* 二、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系统理论与社会工作专业坚持的“人在环境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平克斯和米纳罕将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分成三类,即非正式或原生系统(如家庭)、正式系统(如社区)和社会系统(如学校等)。 人都生活在系统之中,但是一个人能否与其所生活的系统形成积极地互动关系,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系统取向的社会工作不是单独地面对某个个别因素对个人的影响,而是将人与环境纳入系统的整体。 * 在系统理论看来,受助者的问题来自于其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一个看起来是个人的问题,可能与其生活的环境的各个层面存在广泛的联系。对个人的问题来说,问题本身以及各层次的系统都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将受助者的问题和提供的服务放在动态的系统之中进行考察。 * 三、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特别是“适者生存”观念的影响。 20世纪初,玛丽.里士满和珍.亚当斯以不同方法推进“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范式,选取的理论倾向成为生态系统理论的先导,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到了80年代,杰曼(C. B. Germain)和吉特曼(A. Gitterman)提出了社会工作的“生态模型”,社会工作实务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生态资源分布,并从生活变迁、环境特征与调和度三个层面入手开展社会工作。 * (二)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 2、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的意义是由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 3、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必须在其生存环境中来进行。 * 第二节 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 一、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 1887年,弗洛伊德作为神经病理学家,开始采用催眠术对歇斯底里症进行治疗和研究,1923年发表《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含两个主要部分: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和关于治疗的理论。 阿德勒自创“个人心理学”认为个人在精神中有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自我,其本质是社会的、合作的,会主动寻求目标。 荣格反对弗洛伊德过度强调“性”,认为精神不只是由原欲本能构成。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对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理论的一个突破。他的人格发展理论破了精神分析理论只关注人的内在世界的取向,转而关注内在心理动力与外在环境的交互作用。 * 精神分析理论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欧美社会工作中产生影响,直到60年代都在临床社会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促使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盛行的原因有三个:一是20年代社会工作方法在助人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二是儿童引导运动推动;三是社会工作专业需要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战争受害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提供深入的精神服务。自此形成了所谓“精神分析洪流”。 *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心灵构成 构成: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意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的部分。潜意识是核心,不仅包括趋力、防卫、超我的命令,也包括被压抑的事情与态度的记忆。 核心观点: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 返回 * (二)人格结构 人格: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有内驱力和欲望组成,遵循享乐原则,处于一种混沌状态,不会随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自我是本我有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所以,自我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欲望以及超我与外界的要求。 超我有自我发展的来,包括意识和前意识,也包含部分潜意识。超我包括两个层面:良心和理想。当合乎超我的要求是,个人感到骄傲与自尊,反之感到罪恶与羞耻。超我关系到社会制度,规范及社会现状的维系。 *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够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就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愉快地工作;当人格失调时,人的活动会出现问题。 弗洛伊德理论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 * (三)焦虑、防卫与转移 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包括害怕失去所爱,失去所爱之人对自己的爱,害怕惩罚。弗洛伊德认为,当个体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动。 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防御机制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 * 自我普遍的防卫机制 否认 拒绝相信或感知现实状况 替代 将感受与行为替换到另一个替代对象 认同 有意识的或部分有意识地接受另一个人的特质,以降低自我贬抑的感受 投射 将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归诸他人 合理化 为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寻找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