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农村劳动力场发展和乡城移民.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农村劳动力市场发展与乡城移民 ——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的数据分析 何晓波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 经济学院) 内容摘要:本文使用CHIP(2002)的数据研究中国农村非农劳动力就业比例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之间的 对应关系。在控制了收入差距、移民个人特征、家庭和户主特征、村庄热证和县虚拟变量的情况下,利用“农 业税费改革”和“村庄管理政策导向”为“本地非农就业比例”的工具变量进行回归估计。在其他条件恒定 时,本地非农就业比例每上升1%,家庭移民比例就会上升10%左右。这一结果表明,鼓励非农经济发展、培育 农村劳动力市场对促进乡城移民、提高移民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 劳动力市场 乡城移民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Zhu(2002)认为部分中国数据不适用于农村劳动力移民问题,全国性质的普查高度综合了地 区的差异性,而地区性的调研不能说明中国农村移民的普遍问题。2002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数据广度与深度难以兼得的问题,既涵盖了中国大部分省份,又在村级单位和家 庭户调查问卷中设置了能反映当地特殊性的问题2 。本文利用 CHIP(2002)的农村家庭收入数据研 究农村劳动力市场发展对“乡-城”移民(Rural-Urban Migration)3 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市场发 展水平以本村的非农劳动力比例来衡量4 。在考虑收入差距和控制移民个人特征、家庭与户主特征、 村和县特征变量的情况下,以“农村税费改革”与“村庄管理政策导向”作为“农村劳动力市场发 展”的工具变量,本文的工具变量回归模型(IV)显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本村非农劳动 力比例每增长 1%,农户劳动力移民比例增加 10%左右。 理论上,对中国乡城移民的动因有两种主流解释:第一,根据传统的“绝对收入差距”假设 (Todaro, 1969; Harris et al., 1970; Hare, 1999),即,农村劳动力受到城市更高收入的“拉 力”向城市移民;第二,依据“相对收入差距” 假说(Stark, 1984; Stark et al., 1991; 蔡昉 等, 2002),即,随着其他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本地收入相对下降,从而选择移民城市 获得更高的收入。此外,研究者还通过两个新方向的探索,试图跳出“收入差距”的框缚来研究中 国大规模的乡城移民现象。 一种意见是引入“风险规避”理论,即农村劳动力向其他地区的移民是为了降低收入和消费风 险。这一看法的优点在于它的前提假设与中国农村地区缺乏正式社会保障机制的事实吻合。农村家 1 · · 庭由于缺乏正规金融投资渠道,又无法获得稳定足额的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所以在受到收入负 向冲击之后难以平滑消费。为了化解风险,农户利用高储蓄率来预防未来的收入风险(Giles et al., 2007)。Giles et al.(2007)对中国农村消费与劳动力迁移的研究发现,家庭移民比例的上升可 以降低农户的预防性储蓄。换言之,移民行为可以被视为农户为平滑消费而做的努力。Giles (2006) 利用 44 个村庄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开放程度与家庭收入与消费风险应对的关系。他 认为政府向农民开放非农就业市场有利于降低农村家庭对农业生产冲击的敏感度,从而完成风险应 对。由于目前关于“中国乡城移民是否由‘风险规避’动机引起”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者 5 无法确定该命题是否成立,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间接证据 。 另一种新的意见可以归结为“城乡分割”理论。陈钊等(2008)认为现存的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