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净沙·秋思》英译看文学模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天净沙·秋思》英译看文学模糊

从《天净沙·秋思》英译看文学模糊   摘要:《天净沙?秋思》是广为传诵的元曲作品,本文从这一部作品的三种英译入手,阐述了什么是文学模糊,文学模糊产生的原因,以及文学模糊对文学作品欣赏的意义。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模糊性;文学模糊   中图分类号:I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5-0042-02      《天净沙?秋思》是广为传诵的元曲作品,以下是这首作品的三种英译本:      【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①: TUNE:TIAN JING SHA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r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丁祖馨#65380;Burton Rafflel 译)   译文②: AUTUMN THOUGHT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o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 Cyril Birch译)   译文 ③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a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显良译)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对同一首作品,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三种译文。我们暂且不考虑译者的文化差异,即使同一文化背景的译者也给出了不同的译文,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原文。“枯藤”#65380;“老树”#65380;“昏鸦”#65380;“小桥”#65380;“流水”#65380;“人家”,几枝枯藤,多少棵老树,又有几只昏鸦?小桥是竹桥,木桥还是石拱桥?人家又是几户人家?这些均是未知数。“枯藤”和“老树”的空间距离如何,“老树”和“昏鸦”是???种关系,“小桥流水”和“人家”又有多远,我们不得而知。至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原文向我们传递的就是模糊的信息。正是因为这种文学的模糊性使我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那么,什么是文学模糊?文学模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文学模糊对文学作品欣赏有何意义呢?本文将就这几个方面做一简单论述。      一#65380;文学语言模糊性的产生      模糊性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自1903年以来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外,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Pierce, Lakoff, Labov, Channel, Williamson, Keefe等。在国内,伍铁平先生,于1979年发表的《模糊语言学初探》,开创了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先河。那么,什么是语言的模糊性?所谓模糊性,是指一个概念的中心区域基本上确定,而外延界限不明确的属性。它是客观世界自身内在的模糊性和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的有限性以及不确定性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   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大量存在。战国时人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