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现代文的求异激趣教学
大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
朱熹也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是非
常重要的,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瑞士心理学家皮
亚杰认为:“青少年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
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语
文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参与其
中,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
对于现代文的教学,要想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以为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
要解决,即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从而达到“入宝山而不空回”的目的。所谓求异思维,就是引导学生用前所未
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提出不同凡响、异于前人和今人的独特见解。
笔者在现代文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求异激趣教学,觉得比较有效果。下面
试将近年来的教学心得总结如下:
一、变教学方式,诱导学生求异兴趣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多学少,逐渐形成了学生学习的思维惰性,使本来非常有
趣味的语文课变成了学生厌学,教师苦教的劳役。早在上世纪20 年代,教育家
孟宪承就指出:“向来的国文课,只有教师的活力,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教
师的讲授,没有学生的学习。这实是国文教学失败的总原因。”
改变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将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
学生。学生能自学掌握的内容和与学生认知水平相距过远的内容就不必教;对
于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问题,应该教并且必须教。
有鉴于此,笔者改一言堂为众言堂,改填鸭式为讨论式,将学生前后桌四人组
成一个学习小组,认学生边读边议边讨论,学生的兴趣大增。如教学孙犁《荷
花淀》一文,让学生紧紧围绕一个“美”字,探讨作品的人情美、景物美、对
话美、立意美等,不但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拓展了阅读思路。
二、须教有疑,诱导学生探索兴趣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疑。”南宋朱熹也说过: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质疑之重要。
“学贵有疑。”有疑问,说明学生真正是在独立自主地感知读物,理解读物,
与之交流。“疑”是深入研究知识的起点,有“疑”便有“思”,有“思”便
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有“得” 。所以怀疑是发现的钥
匙、求知的欲望、探索的动力、创新的前提。也只有如此,学生的学习才有主
动性和自觉性。
例如《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作者写到五种人,即“真的猛士”、“有恶意的
闲人”和“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对前两者,作者贬褒态
度分明,对后三者呢,倘若不质疑,恐怕很难说得清。诱导学生经过一番探究
后,得出结论,作者对“庸人”、“苟活者”是寄予希望的,反映了鲁迅有唤
醒民众的用意在内。而对“无恶意的闲人”作者用意在揭露当时国民的弱点:
劣根性和不觉悟,这反映了作者对落后的部分看得过多过重,对他们身上潜在
革命性估计不足。 这也是他为什么文中一再强调要早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
强烈愿望的原由之一。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意义和作者当时的思
想真实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师,不仅仅在现代文教学过程中,在其他文章的教学过
程中,也应该非常珍惜学生的质疑,不要因为问题简单就不重视甚至嘲笑学生,
这样做只会使学生产生自我否定的意识,以至今后有疑不问,学而不思,更谈
不上去诱导学生探索的兴趣。而对学生来说,教师对其质疑的珍惜无疑是一种
鼓励,使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眼睛,更愿意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而在不断的质
疑、思索中,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三、寻找失当谬误,诱发学生多向兴趣
理论学家布鲁诺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说:“发现不仅仅限于寻找人类尚未
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文
贵推敲,善于从无疑中找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中的内
容,有意诱导学生并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以此来提高他们理
解课文、分析课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孔乙己》结尾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和“的确”是一对矛盾的词语,鲁迅先生是否笔误?学生通过思考和
讨论交流,认为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实际蕴涵深意:“大约”表示推测、估计;
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的情形看,他只有死路一条,所以用“的确”。这两个
看似矛盾的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人们冷酷麻木的精神。这样,学生
既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准确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现代项目管理(第二版)戴大双 5.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ppt VIP
- 石膏娃娃课件.pptx VIP
- 常微分方程(第四版)课件 王高雄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章 一阶微分方程的解的存在定理.pptx VIP
- 现代项目管理(第二版)戴大双 4.计划与控制.ppt VIP
- 现代项目管理(第二版)戴大双 3.项目融资.ppt VIP
- 现代项目管理(第二版)戴大双 2.项目论证与评估.ppt VIP
- 《富致秘录》中源线建仓法(陈雅山 著 王明森 点校).pdf VIP
- 《同济大学-智能制造导论》第1章 智能制造概述_2.pptx VIP
- Scl90问卷.doc VIP
- 第一至四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