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巧妙创设情境 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有价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
学,不同的人通过数学教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也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数学科的基础性,普及性。因此,数学教
学一是要以发展学生为本,把学生个性认知的知识、生活中感悟出的经验和现
实世界存在的数学规律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个性和年龄特征,认
知特点精心安排教学,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更多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思
维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巧妙创设情境,是一个重要的教学
环节,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道靓丽风景。要做到这样,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
实践。
一:故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很好地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能随机应变,运用
故事来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这是非常好的方法之一。如一个教师讲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这节时,他就先穿插了一次带学生去旅游参观的一件事。
到达目的地时,恰逢前面有两棵树。老师就问:“谁能求出前面两棵树之间的
距离是多少?”因为这两棵树被一个游泳池给隔开了。老师随手画出图来,如
图
A、B 代表两棵树,当然A、B 被游泳池隔开了,我们无法直接测量,
学生们也不知道A、B 之间到底有多少米。这时老师告诉我们在A、B 外,又选
一个适当的点C,连接AC、AB,又找出AC 和AB 的中点F E,并连接F E,老师
问学生,F E 是三角形的什么线?学生异口同声说:“这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量出F E=12.8 米,AB 的距离就应该是12.8×2=25.6 米。教师讲到这个有趣的
故事时,马上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上面的故事中知道FE 的长,就知
道AB 的距离,我们能发现什么结论?学生马上回答: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
边的一半。学生在这愉快、浓厚的学习气氛中既感到惊讶,又不知不觉中去思
考问题,教师能通过故事来引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了。这
时,教师就可提出问题:上面的结论谁能证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讨论、
探究。教师从一则平常的故事引出一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想探求为
什么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的心更加迫切。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
学生不但自己证明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而且,他们在探究中还发现这个
定理有多种证明方法。自己证明发现了定理,这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
真有欣喜若狂的感觉,得到的知识是牢固的,也许是终生难忘,学习的效果当
然也是优良的。
二:幽默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
学的佐料、活跃剂。它能使本来枯燥的数学教学带来生机,消除学生学习疲劳,
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思维,感知、记忆、想象、接受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
效果。如数学教学中,讲授证明类问题,学生常常会犯循环论证的错误。教者
为了让学生杜绝这类错误,说了这样的事:一个女学生的奶奶向甲同学询问她
的孙女在哪个班,甲同学对老奶奶说“您的孙女在我的隔壁班”。老奶奶迷惑
地说“那你又在哪个班?”甲同学说:“我就在您孙女的隔壁班呀”!学生当
然洪堂大笑,
三:实例创设情境,认知一般原理。大家都知道,数学科中,类比归
纳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数学又抽象地反映一般的生活原理。初中数学中,很多
的概念和定理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教师一个实例,往往能收到触类旁通,举
一反三的效果。如有个教师教学“同类项”这一知识时,采用了实例引入。实
例:2010 年广东省粤西地区遭受特大洪水灾害,造成上万人无家可归。梅州市
某中学初一学生听到消息后响应上级号召纷纷捐款捐物,其中初一(3)班捐钱
1930 元,衣物31 件;初一(6)班捐钱2613 元,衣物51 件。试问两班一共捐
了多少物资? 教师举了这个实例后,对学生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品德。我请同
学算算这两个班一共捐献了多少救灾物资呢?学生当然清楚:捐献的钱应该是
1930+2613=4543 元,捐献的衣物应该是 31+51=82 件。这时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同学们都知道同类的东西才能合为一项,那么我们现在学习“同类项”的知识,
是不是得到一些启发,可以触类旁通呢?以前,我们学习过同类的单项式,既
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