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精神的用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Q精神的用处

阿Q精神的用处 摘要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为此,要采取各种方法来加以应对。应对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我调节,另一类是寻求他人帮助。这些应对方式多多少少反映些许阿Q精神。人们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和人际关系是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而人际关系高度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但其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比之对身体健康更大。、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阿Q精神 人际关系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刺激或挑战,它们既可能来源于外部,也可能来自于内部;既可以是具体刺激(如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刺激),也可以是抽象或符号刺激(如社会心理刺激)。当这些刺激的强度过大或作用时间过于持久时,就会产生心理困扰,轻则表现为强烈的应激反应,重则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为此,人们要采取各种方法来加以应对。在注重问题的应对中,个体则试图制定出具体的行动与努力计划尽可能直接地解决问题[1]。若采用两分法,还可将应对方式分为认知的应对和行为的应对、趋进的应对和避开的应对、有意的应对和无意的(防御的)应对、指向个人(自己)的应对和指向外界的应对、主动的应对和被动的应对、积极的(有效的、适应的)应对和消极的(无效的、适应不良的)应对等等[2]。 遇到困扰后,人们通过自我调节和寻求帮助的方法进行应对。在自我调节中,阿Q精神的作用就逐渐突显出来了。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自我安慰。这种精神胜利法使得阿Q在生的不幸和死的恐俱面前永远有得意的理由。鲁迅,这个伟大而痛苦的灵魂,对人类的命运与苦难懂得太多,体会太深,于是他把人类精神胜利法的内涵理解得极为透彻。根源于人类悲剧性命运及自慰本能的精神胜利法不是在他那个时代才有,但只有他才把精神胜利法描述得那样深透。鲁迅笔下的阿Q,一个受奴役、受压迫、被人轻视的下层人,苦难和不幸时刻包围着他。加上自身的愚昧、麻木、奴性及种种缺陷,他无力从苦难和不幸挣脱出来。没有人愿意帮助和同情他。他要生存下去,唯一办法就是精神上的自慰。他自认为“见识高”、“先前阔”、“从前和赵太爷是本家”、将来“我的儿子会阔得多”等等,这种种自尊与自傲都并非建立在某种实际成就上,而是以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来消解他在现实中的失败和屈辱。阿Q是可怜的、可悲的,却也是可爱的。在种种现实的失败与屈辱面前,他都能以精神上的超越建立起自己的自尊与自傲:当被人鄙视而与人发生日角时.他瞪着眼说:“我们先前一比你阔多啦!你劝一是什么东西!”当未庄人嘲笑他头仁的癫疮疤时,他便说:“你还不配……”“仿佛在他头卜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癫头疮,并非平常的癫头疮了”。当被人打了时,他能想“我总算是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而心满意足得胜似的走了。这种种精神的自慰,使阿Q“得意”了许多年。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3]。阿Q精神自《阿Q正传》诞生之日,就不断地被思考,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有没有重新思考阿Q精神的必要?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对阿Q精神的研究,前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茅盾认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周作人也说是“一幅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相’”。许广平则认为“阿Q不但代表中国国民性弱点,同时也代表世界性的一般民族弱点” 如果我们沿着权力崇拜的逻辑起点深入开掘就会发现,两重人格是阿Q精神的核心。由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权力崇拜价值观,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能实现, 而这种权力崇拜价值观又规范了人的行为,人往往是以他人的期待为行为准则。中国文化只强调“类”意义的人,个体的“人”必须无条件服从整体的利益,个性被这种群体意识扼杀了,个体只允许象羊一样顺从地“活”下去。人毕竟是有情感的动物,有爱、有恨、有笑、有哭,在这种文化的制约下,内心会时常发生激烈冲突,但这种冲动被强大的培养“羊”的“理性”文化压抑,使人的感性生命力量得不到渲泻,从而导致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生存与环境、人性与社会、现象与本质的分裂,使本来无限丰富的感性生命中积淀了中国文化所要求存在的“天理”,从而窒息了人不能缺少的“人欲”,形成一种无意识心理板结层或“第二天性”,主宰人的命运,规范人的行动,使之在任何情况下都很难摆脱理性的束缚。这种无意识心理板结层的形成,使人不成为其“人”,而成为机器,操纵者不是人本身而是来自外在的异己力量,即一种让人身不由己的观念、道德、制度等,这样就在思想上与等级社会的需要达到内在的契合。人也就戴上了性格面具,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面前,扮演截然不同的角色,在羊面前显出狼性,在狼面前又显出羊性。独立人格永远得不到发挥。为了在苦难的现实中苟活,人格不自觉地发生分裂,形成两重人格,甚至几重人格。正如鲁迅所言:“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制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