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
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历史论文
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
摘 要:西汉末年兴起了一次复古改制风潮,国家祭祀制度改革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元成之际,匡衡初发郊祀改革之议。建始元年,南郊郊祀制度得以实施。以匡衡为首力主郊祀改革的一派,以“复古”为首要原则,但因受礼书内容限制,他们未能触动原国家祭祀的核心礼仪。此后30余年间,南郊郊祀制时废时兴。在最高祭祀频繁的剧烈变动中,原有的祠畴祭祀体系逐渐倾颓。最终,王莽提出了“元始仪”,以《周礼》为纲,重塑了南郊郊祀制度。秦以来的祠畴祭祀制度自此终止,延续两千年的南郊郊祀制得以开启。西汉末年国家祭祀的这一大变局,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国家祭祀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 :西汉 郊祀制 元始仪 王莽 国家祭祀
东汉以降,古代中国的国家最高祭祀通常在首都南郊举行。皇帝亲至南郊,祭祀天地,礼敬百神。但在秦至西汉元帝朝的大部分时间,情况则完全不同。秦有广立祠畴的传统,至战国末年,秦国的祠峙以雍为中心,遍布关中地区。秦统一后,东方六国的山川祠及齐地八主祠等祭祀,也被纳入帝国祭祀系统。西汉初年高、文、景三朝基本沿袭秦制,以雍五畴和陈宝祠为国家最高祭祀。武帝对国家祭祀进行了极大改造,立甘泉泰畴、汾阴后土祠为最高祭祀,设五岳四渎之祭,在全国广修祠庙,建构起汉帝国的祭祀体系。不过,这一体系的主要特征仍承自秦代:以祠畴祭祀为主体、空间分布广泛、祭祀对象驳杂,皇帝需长途巡行方能完成祭祀。这种国家祭祀制度,与西汉末年以首都南郊为中心、于郊坛之上进行祭祀的郊祀制,有质的不同。自秦始皇统一六国,至西汉末年平帝元始年间的国家祭祀制度,可称为祠畴祭祀。
西汉中后期发生了一场历时甚久的复古改制风潮,自元帝朝开始,至王莽当权达到高潮。这场风潮带来了诸多制度改革,国家祭祀制度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风潮中,秦以来的祠畴祭祀制度彻底终止,延续两千年的南郊郊祀制得以开启。
关于西汉末年南郊郊祀制度的成立,学界研究成果颇丰。学者或从宗教学角度人手探讨,或着力于礼制本身,较少涉及国家祭祀变革背后的学术思想背景及历史背景;研究也多以“元始仪”为起点,较少上溯郊祀制度正式成立前统一帝国的国家祭祀。本文关注自成帝朝至平帝元始年间,南郊郊祀制如何逐步取代汉家原有的祠畴祭祀制度。下文将讨论郊祀礼对前代制度的改造,探究其实施的具体步骤;通过分析国家祭祀制度改革的学术与历史背景,解释匡衡郊祀改革失败、王莽设计的郊祀制度最终得以建立的原因;并由此理解西汉末年国家祭祀制度所发生的巨变,以及这一变革所造就的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体系的性格特点。
一、“天地之祠五徙焉”:成、哀时期的郊祀改革
西汉末年的礼制复古运动,自宗庙改革而始,继之以郊祀制度改革,为同一批儒生所发起,指导精神相同。元帝好儒,永光四年(前40年)采纳贡禹、韦玄成、匡衡等人的建议,罢废“亲尽”宗庙、郡国宗庙以及不合礼制的寝园。后因元帝疾病缠绵不愈,于建昭五年(前34年)恢复了部分毁庙及寝庙园。元帝驾崩不久,匡衡就再度提议罢废“亲尽”宗庙。几乎同一时间,他又提议改革郊祀制度,由此揭开了汉末郊祀制度改革的序幕。
(一)匡衡的郊祀改革
成帝即位之初,南郊郊祀即得以成立。建始元年(前32年)“十二月,作长安南北郊,罢甘泉、汾阴祠”,建始二年春正月“辛巳,上始郊祀长安南郊”。立郊祀之议出自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汉书·郊祀志》对这一奏议有详细的记录。匡衡所提出的改革理由有三:首先,甘泉泰畴、汾阴后土祠作为天地重祀,方位不合古制;其次,皇帝祭天地需长途旅行,安全无保障;其三,皇帝为祭祀频繁出行,劳民伤财。结合匡衡及其支持者的其他言论来看,以上所论之二、三条皆非核心原因。匡衡强调的是,汉家天地大祀之所泰畴一后土祠,不合经籍所载古制。这一提议下于群臣后引起争论,结果是除“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八人”外,其余50名参与讨论者都表示赞同。议者引经据典云:
天地以王者为主,故圣王制祭天地之礼必于国郊。长安,圣主之居,皇天所观视也。甘
泉、河东之祠非神灵所飨,宜徙就正阳大阴之处。违俗复古,循圣制,定天位,如礼便。这段话常被研究者引用,尤其是“天地以王者为主”一句,被认为是郊祀礼的主要理论基础。除此之外,尚有一句值得注意:“违俗复古,循圣制,定天位,如礼便。”所谓“违俗复古”,是以现行制度为“俗”,礼书所追述的上古法式为“古”。它针对的,是反对者所提出的西汉天地祭祀之礼“所从来久远”之说。在争论中,匡衡等人特别拈出“俗”与“古”的对立,以复古为要。从这一角度讲,匡衡及其支持者可称为“复古派”。以支持与反对的人数比例来看,在首次辩论中,复古派占了绝对优势。
此次郊祀改革提案并非匡衡遽然为之,而是代表一批学者相当长时间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