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故园情.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吕振羽故园情

吕振羽故园情   吕振羽出生在湖南省邵阳县溪田村。他少年时在家乡时间短暂,青年时在外读书期间及参加革命以后,在家乡的活动也极其有限。但就是这极其有限的活动,也在家乡人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从中看到了他一颗为民之心。      立志富民      吕振羽少年时代活跃在樵牧队里,他目睹当时“种菜之人无菜吃,种田人家多缺粮”的黑暗现实,愤愤不平,立志刻苦读书,将来当一名清官,救穷人于水火。   吕振羽曾在村进步塾师吕金翅的经馆读书,后到县立武东、武冈中学读书,通过接触进步教师、进步人士和进步书刊,他开阔了视野,初步了解到经济落后、国难民辱的中国现状,萌发了工业救国富民的思想。中学毕业后便进入湖南工业专科学校(现湖南大学)电机系学习,在这期间,他结识了进步青年夏明翰、李达等,在他们的影响下,吕振羽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认识到只有推翻军阀政权,方可救国富民。于是,他大学毕业后便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迈上了解放民众的革命道路。   在中学和大学求学期间,吕振羽非常同情和关心贫苦同学和农友,一有机会就会帮助他们。在武东中学读书时的一个冬天,他回家在渡口发现一老农衣着单薄,冻得哆嗦,便将自己的棉衣脱给他穿上。老人问他自己怎么办?他说:我年轻,快步回家,不会冷的。他身着单衣、冒着寒风一口气走了20多里。他在武冈县城上中学时,离家有100多里乡路,步行往返不易,加之从事学生运动,因此很少回家。每期钱粮由家里人送到学校,但他还是经常写信回家催追钱粮。父亲发现他吃用超乎寻常,久而久之,便怀疑他在学校胡乱花费。反复询问,吕振羽不肯说出实情。待父亲欲动“家法”,他才如实“交待”了接济贫困学友之事。此后,通情达理的父母便顺其心志。到大学读书时,他还经常说服家里人,要少收或不收佃农租金,特别是天灾年份,应免收租谷,将余粮或借或送给缺粮农友度荒。因而他的一家在附近乡村享有美誉。   为了实现让民众温饱富裕的理想,在湖南大学读书的吕振羽还曾集合武冈东四区的同乡学友,于寒假期间在家乡金称市古峰学校召开民众大会???成立清算委员会,要清理学校账目和区团防局的税征田赋去向,宣称要建立一个没有统治,没有剥削,人人有田种,人人有事做,衣食温饱的“极乐国”。可惜不几日,他们的言行就被反动政府发觉了,反动政府派兵四处捉拿吕振羽,吕振羽被迫在大年三十出逃。      修建“留念亭”      1936年,逢吕振羽的母亲60岁、父亲58岁寿辰。吕家当时人丁兴旺,却只有祖父留下的一座土木瓦房,不足100平方米。按传统习俗,完全可以借机大兴土木,修葺庭院,以光宗耀祖。可是吕振羽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荣耀和亲属的颜面,而是穷苦乡亲和广大民众。他与家人商定后,决定在家乡修建一座凉亭,“备迷途之问讯,供过客以茶汤”,以此来祝寿父母。他们将凉亭取名为“留念亭”。   此亭修成后,吕振羽将它送给族上管理。居亭者种地育林,烧茶汤,解迷途,均为无偿和自愿。吕振羽胞弟吕持平之妻江淑琛是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之义女,江淑琛大学毕业后曾留在林森的身边工作。因此亭子修好后,吕家就请林森题写了“留念亭”三字和两副对联:   “留是有年,常怀亲恩耿耿;念非一日,勉尽子道殷殷。”   “歇地获安闲,勿谓此地非佳境;凉亭解渴热,能许当途是休征。”   未曾料想,在“文革”那特殊年代,林森题字一事便成了吕振羽的罪行之一。当地造反派抬着“刘邓黑干将”吕振羽的“黑书”,两次到此“破四旧”,“毁黑帮文字”,夷平亭宇,推倒石碑,敲砸石刻文字,使“留念亭”只剩下两端石门架。现碑尚存,少数文字不清,当地民众已移至吕振羽故居内保存。      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培养抗日人才      1937年9月,吕振羽在长沙筹组“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6月武汉失守后,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南省委派吕振羽到家乡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简称“塘院”)。吕振羽在办院期间,不仅努力培养中高级抗日军政人才,同时,仍不忘宣传、教育和武装民众,保护民众利益。他们组织戏剧团、歌咏团、访问团等,深入到周边县乡村访问演出,宣传抗日。学院办得有声有色,被国民党惊呼为“南方抗大”。学院师生们不要民众一针一线,到乡村演出和教民众识字时,民众将自己种的甘蔗、花生等土特产送给他们,他们硬是不受。吕振羽以身作则,经常与师生们一起深入群众。寒冬的一夜,他到院后夜校识字班去察看时,发现一名叫周仪平的12岁孩子衣裤单薄,光着红肿的双脚在读书,便马上回去取来一双布鞋给他穿上。老百姓把“塘院”的师生看作他们家庭的一员,他们的孩子称“塘院”师生为叔叔、姑姑、哥哥、姐姐。   1939年4月底,国民党顽固派派兵从三路包围“塘院”,准备用武力解散“塘院”,并贴出布告称“如有抗拒情事,准予格杀勿论”。学院在组织人员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