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吕家庄中国最后一个“人民公社”过去、现在和将来.docVIP

河北吕家庄中国最后一个“人民公社”过去、现在和将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北吕家庄中国最后一个“人民公社”过去、现在和将来

河北吕家庄中国最后一个“人民公社”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近60年里,高能权一直是这个村庄的最高领导人。   如今,吕家庄村这位91岁的党支部书记仍然每天准时出现在他的办公室里。一位村干部叮嘱,如果他走路时低着头,就先别打扰,那是老支书在思考。   老支书的思考决定着吕家庄村的命运和未来。   比如他在1982年作出的思考,便直接决定了这个村庄现在的面貌。那一年,当“包产到户”的浪潮席卷全国的时候,这个隶属于河北省晋县(今晋州市)东卓宿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并没有把地分了。   所以,如今只要走进吕家庄村,人们就会发现,工分、口粮和集体劳动这些人民公社时期的印迹,至今仍是这里5558名社员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里从生产工具到骡马牲口都归集体所有。   这里的人们通常不叫“村民”。而叫“社员”。   这里沿用着“口粮”的说法。上午把麦子收下来,下午就分到各家,购粮款按照市场价从年底的分红中扣除。   这里从干部到社员家的房子都一般大。宅基地都是160平方米,最后建成式样相仿的2层小楼。   这里有一望无际的麦田,成片的果园,时常能碰见社员们聚拢在一起,从事集体劳动。   对这个国家来说,这些都已经是久违的场景。      “干好干坏一个样,   干多干少一个样”      几年前,曾有新华社记者在吕家庄村拍过一张照片,内容为“河北农民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很快就被网友质疑是摆拍,因为“巴掌大的麦田,喷药的农民竟多达6人以上”。质疑者言之凿凿地指出,自从人民公社制度土崩瓦解之后,在田间地头这种“大兵团作战”的场面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在吕家庄村,这种场景并不鲜见。   2009年6月24日下午3点30分,第七生产队的社员三三两两地骑着自行车,赶往村子西口的麦田集合。   当天,石家庄地区的气温超过42℃,是全国最热的地方。但是,“就是100℃,也得出来挣工分呐。”社员高红军说。他手里攥着刮板,靠在一棵杨树下乘凉。   在这里,只要参加集体劳动就可以记工分。于是,一位下了班碰巧从田边经过的社员,也借了个刮板,加入到??个队列。一名刚结束期末考试的初二学生也从这里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集体劳动。   当天要干的活儿叫刮坝儿――30多亩地,每隔大约8米堆起一道土坝。以便浇地的时候能挡住水。在这里,不管干的是什么活儿,只要出一次工,通常记10分。依据年龄大小记工有所不同。那位初二的学生第一次劳动,10分只能记0.45个工,以后逐年增长。等结婚就算成年了,可以记0.98个工。1个工相当于15.5元。   “除此之外,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带班的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算农忙的时候,人还少些,等春天没活儿干的时候你看吧,这个500多口人的生产队会冒出130多个劳力,只要在地里待上10分钟,记了工,就一哄而散。   正说着,刮坝儿的几位也散了。30多亩麦田,不到20分钟。社员们就草草干完活儿收工了。   两天后,这次集体劳动的“后遗症”显现了出来。“倒霉的”高红军被派到这片麦田里浇地,水刚放出来,前天才刮出来的坝儿就顶不住了。   一个旁观的社员把矛头指向久不露面的生产队长:“他们当官的也不做活儿,也不露面,挣的钱顶两个人,你说社员们能做好了?”   干了没多久。眼看着别的社员已经歇了,高红军决定,浇不到的地就算了,其余的地下午再说。“当时这里并没有分地的动力”   自从20多年前的那场车祸之后。高能权已经很少有机会深入田间地头了,然而麦田里发生的这类故事还是或多或少地传入了他的耳朵里。   “生产队里确实出现了‘出勤不出力,干活儿一窝蜂’的苗头。”老支书一字一顿地说。   大多数时候,老支书都只待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每天由汽车接送回家。可他对这个村子的一切依然了如指掌。   农村基层工作通常都很繁杂。类似新建的单元楼要打井,预算多少,位置在哪。最后都要由这位一把手来定夺。   “不分田到户”大概是高能权一生中作出的最重大的决定之一。改变了吕家庄村的命运。   1982年,全国范围内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看着周围的村都已经开始分田,高能权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高能权研究了相关文件,他发现1982年中央1号文件里关于农村改革讲了两点,叫“宜统则统,宜分则分”。   “小岗村要包产到户,那是因为已经吃不上饭了。”在解释吕家庄村为啥“宜统”时,高能权说,地处冀中平原的吕家庄早就吃上了大白馒头,“当时这里并没有分地的动力。”   在几位年老的社员的回忆里,早在人民公社时期,深谙农业生产的高能权就已经着手,根据农活儿的远近、难易、脏净等实行劳动定额管理,以此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比如耕一亩生地,可以记0.24个工,但如果这块地离社员家很近,则只能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