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未来.docVIP

田青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未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田青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未来

田青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未来   捡起一片片正在被我们遗失的金叶,那叶片上闪光的,是我们祖先的汗水,智慧和不灭的灵魂。――田青      2005年,国务院决定,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6月,我们将迎来我国“文化遗产日”三周年纪念,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   田青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倡导者,也是中国音乐史及宗教音乐文化方面的专家,多年来,他为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遗余力地四处奔走、呐喊,在各种场合发表了很多振聋发聩的言论,他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令人感动。而他那种为保护传统文化竭尽全力,敢于直言、充满激情的战斗精神,更被余秋雨称为“学侠”。   为采访田青,笔者打了无数个电话,但得到的回答不是说“在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工作”,就是说“在开会”,或“在外搞调研”,最近,趁田青在长安大戏院审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文艺演出时,笔者终于见到了他,他专注地盯着舞台,对演员的每一个唱腔、动作的表演,都在认真地观察、评判,几乎无暇和我谈话。   借助剧场里观众席暗淡的光线,只见田青身材微胖,身穿深色中式对襟罩衫,整齐的头发,戴一副茶色眼镜,看上去慈眉善目,性情平和,此时,舞台上一位身着长衫的男演员正在表演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说到精彩处,忽见台下的田青击掌大喝:“好!”这情不自禁的举动,使记者想起田青在一次看完昆曲表演时说的话:“简直太美了!我要是古人,一定在击节三叹之后,再呜呼三声,然后再痛痛快快地喊一句‘美哉’!你只有看昆曲,才会回忆起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已经久违了的一些名词。你才会懂得什么叫做典雅,什么叫做婉约,什么叫做雍容,什么叫做华贵,”正是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挚爱和率真的性格,使笔者在以后的采访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田青为什么会在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和发展时,充满了“学侠”的激情,睿智和使命感。      每一分钟就有一首民歌永远消失      长期以来,田青都关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他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技能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等。他说:“可以这样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除了我们的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除了我们写汉字说汉语之外,其他所有决定我们是中国人而不是外国人的一切,几乎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   然而,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时,田青的语调是沉重的。他说,在全球化、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几乎被“全都踏倒”了,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危险境地。过去,很多人都认为“文革”十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是“空前绝后”的。但田青认为,实际上,改革开放之后这20年来的“建设性破坏”,无论烈度、广度还是时间长度,都远远超过了“文革”十年。究其原因,他尖锐地指出,虽然也有不少人呼吁,但文人的声音、知识分子的良知同政府官员的“上进心”比起来实在太微弱了!   田青举例说:“我到过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发现几乎每一个县城都要在它的中心广场立一个不锈钢制作的、伪现代的、狰狞的雕塑,越土的地方这种雕塑就越奇特。而且一定要铺上草坪,其代价是把几百年的老槐树砍掉!那些曾经美丽的、拥有悠久文化的古迹就此不复存在,所有的历史和美感都在消失。”   除了这些有形的文化遗产外,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更令人痛心。田青说:“现在每一分钟,就可能有一首民歌、一个剧种、一种技艺永远消失。上世纪80年代末,地方剧种还有300多个,现在却不到50个了。仅以山西省的地方戏为例,上世纪80年代尚有52个剧种,现在却只剩下28个,有24个有着悠久历史、众多剧目、精彩艺术的古老剧种在这短短20年里消失了!而且,就消失在我们这一代!十几年前我去采风时还希望能发现一首新民歌,但现在我到任何地方都不再有这种奢望,我只是希望那个地方还有人会唱那时候的歌。”      不同时代“精华”“糟粕”定义不同      提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人们很自然会想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句话,那么,又该如何定义糟粕和精华呢?二者是否完全分得开?对此,田青说,仅仅用“精华糟粕二元论”来审视我们有着几千年历史和56个民族的无比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在所谓的精华与糟粕之间,还存在着大量与其共存共生的文化,存在着大量在一个文化体系里被视为“糟粕”而在另一个文化体系里被认为是“精华”的文化。   而且,人类的认识总是在不断进步、更新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不同时代对“精华”“糟粕”的定义是不同的。他说“就像我们过去的一些价值判断在今天被认为是错误的一样,今天的价值判断也不能保证不在明天被后人纠正。比如1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