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艰难“诗意裁判”
艰难的“诗意的裁判”
前几天一名本科学生发来的邮件,引我思考良久。
“孙老师:
您好,我是2010级的学生。大一一年在舍友的影响下读了一些当代作家的小说。一些小说中的人物就觉得可恶。这也不只是简单的厌恶,还有最伤感情的味道,偶尔还很无语。故事情节也显得不是那么健康,有最色情,也有点暴力。在这些小说中,黄色、暴力、甚至变态的场面屡见不鲜。读上去觉得恶心……
我们大一下学期的老师说让我们不能用平常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作家的作品,说这是先锋派受文革压迫后的发泄,还搬出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理论来……
这样的小说,如果只是为了写人最丑陋的一面和发泄情绪的话,确实让人不能理解。更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这种充斥色情、暴力,甚至变态的小说还会有人让我们去认真地读,甚至去分析……很痛苦……把暴力、色情赤裸裸的表现出来,就是先锋派吗?就是“好小说”吗?作家小说都或多或少的表现一点现实。我觉得,他们表现得很扭曲,很压抑,也不现实!有人把他们和写《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相联系,《百年孤独》我也看过,两者确实相差甚远……
读一本好书,很大程度上觉得像交了一个好朋友,不仅使自己进步,同时心灵也能有一些安慰。像这样的书读了之后,觉得恶心,觉得不能接受,伤害感情……
老师,你能评价一下他们的小说吗?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想不明白。应该推崇呢,还是贬低呢?
祝您愉快!
在与文学的亲密接触中,学生遇到了让他“想不明白”的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文学直系人自身的生存处境,原本就存在许多让人想不明白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在文学之中能让人想明白的问题的少而又少。学生所问,涉及到文学与色情、文学与欲望、文学与人的生理体验等一系列理论话题,实是一太“陀螺”的大问题。若把问题简洁化,我们就会发现学生所问是这样一个问题:“觉得恶心,觉得不能接受,伤害感情”的文学,还是好文学吗?我该不该读这样的文学?
文学事大。在文明的今天,文学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的理论家鲍列夫把文学的作用归纳为9种,即社会改造、认识、艺术、观念作用、预言、信息、交际、教育感化、审美、愉悦。后来,另一位理论家斯托洛维奇,则说还不止这些,文学的作用有14种之多:启迪、交际、社会组织、社会化、教育、启蒙、认识:预测、评价、暗示、净化、补偿、享受、娱乐等等。因此,文学也被赋予了许多重大的责任。“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火光,同时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鲁迅先生此语即是一例。
与此对照,目前中国文学现状颇令人忧虑。2004年1月到7月,《文艺报》就“人民文学,重新出发”的话题展开过一次专题讨论。这场讨论始于欧阳友权先生在2004年1月31日发表的《人民文学,重新出发》一文。“欲望的文场不时热炒的是‘身体写作’、‘下半身叙事’的‘感官秀’,是小资情调的隐私揭秘、‘宝贝’表演的欲望泛滥或木子美式的性趣表演。一些作品着力表现的是宾馆酒吧、名车洋房、大款小蜜、明星艳史、跨国婚姻、DJ情事,是三角、多角关系的鸳鸯蝴蝶派话本儿,是肥佬的胁肩谄笑和“愤青”、‘朋克’一族的‘垮掉’情怀。”争论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许多学者参与其中。论争之中,学者们对人民与公民、人民性与阶级性、人民文学与公民文学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在对当下文学作品中商品拜物的膨胀、腐化贪婪的攫取,或卑微浑噩的生活、阴暗颓废的心理,缺少强健的思想和崇高的理想,没有丰富的情愫和光彩的灵魂等现象的批判上却高度一致。
恩格斯给予巴尔扎克以极高评价,说自己“从这个卓越的老头子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既要“裁判”,便有裁判的标准,便有依此标准所做的判断与取舍,这其中既有作家对生活本身的判断与取舍,也有作家对自己写什么的判断与取舍;而不是片面地追求生活的原生态,生活中有什么便要写什么,更不是凭自己的臆想,进行编造与杜撰。
网络文学《乡党委书记》,在网上点击率颇高,朋友推荐,于是找来阅读。作品中充满了民间、官场智慧的故事,富有兴味、出人意料,有许多甚至令人击案称赏。从中看出作者对这一生活场景的熟悉,可以说只有“泡”在乡村生活中才能写出这一作品。这类故事是该小说吸引人的关键因素所在,但也造成了作品的致命伤:作品缺少一种“悲悯”的底色。小说着力展现的是当代乡村生活中的问题,这一选择本身隐含着作者对农民生存状况、对基层乡村干部工作生活状况的“忧患”。但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却因对“智慧”故事的迷恋而没有把这种“忧患”推进到悲悯;甚至在其对农民经历的叙述、在对农民相貌的描述、在对乡村干部趣闻轶事的展览之中,透出一种调侃的味道。这种味道,削弱了作品的力度,也违背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