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言大师李方桂故国情
语言大师李方桂的故国情
李方桂,祖籍山西昔阳县。192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继赴美国留学,于1926年毕业于密执安大学,相继获语言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他历任台北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哈佛、耶鲁、华盛顿、夏威夷、普林斯顿、成都、燕京等大学访问教授,著作等身,成就卓著。
来自祖国大陆的两封书信,一如击水之石,在李方桂的心海中激起层层涟漪。这两封来信,一封是他的胞姐、病理学家李漪寄来的;一封是他昔日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退休教授周达甫所寄。他们都在来信中力劝他这位海外游子回国走走,看看昔日的亲朋故旧,会会久别的同窗学友。他们在来信中都提醒他,他和他们都已是年愈古稀或年届耄耋的老人了。如果他不能痛下决心,尽快成行,他们或许再也无缘相见了。捧读着祖国亲人的来信,他禁不住潸然泪下。是的,39年了,整整39年了,他不曾踏上过生他养他至成人的那一片故土。1971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后,目送着一批批旅美华人回大陆访问,他何尝没有动过回国的念头?可是,一想到多年来他同台湾方面保持着的学术联系,一想到海峡两岸依然存在着的对峙状态,他又不禁犹疑起来……
1978年8月25日,这位语言学大师,途经香港,终于与他的夫人、女儿,一同抵达他日思夜盼的古都北京。
迎接他们回国的是两位国家旅游局的领导。这两位领导亲切地称他们是“祖国的亲人”。下榻于民族饭店之后,这两位领导问及李方桂此行的日程安排和要求。这位语言学家回答说:“我们这次回国,纯属私人旅行。只求见见昔日的亲朋故旧和同窗学友。只求能看看当年的母校和学术机关。有机会的话,还希望能游览一下祖国的名胜古迹,更希望能回自己的祖籍――山西老家看看。”
到达北京的第二天,一些昔日的亲朋好友,听说他回来了,都急匆匆地赶到他的住处看望他。
根据旅游部门的安排,他们首先游览了故宫和长城,又探访了他们在北京的亲威。陪同他们探访的司机是一位广东籍的小伙子,他显然还没有这位语言学家熟悉北京城的情况。李方桂先生只好反客为主,指点着司机寻访他亲戚的住处――伯父、何五叔和胞姐李漪???家。从那里出来,他们又来到北池子街的一处住宅。这里原是李夫人徐樱的旧居。远在民国初年,徐樱就与她的父亲住在这里。其父徐树铮,1905年曾赴日本留学,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历任段祺瑞部第一军总参谋长、北京政府陆军部司长、次长等职、授上将衔。聪慧美丽的徐小姐,堪称是这位将军的掌上明珠,对之爱无复加。李方桂家的宅院在甜水井。宅院阔绰,原有院落10余个,房屋150余间,是名副其实的大宅院。其父李光宇,曾于光绪二十一年(1897年)参加乙未科会试,进士及第,一举成名,被派赴广东为官。李方桂就是其父在广东为官期间,于1902年出生的。李方桂8岁那年其父目睹朝政黑暗,内忧外患日甚一日,遂急流勇退,携妻挈子,辞官北上,变卖了在甜水井的房产,告老还乡,准备在昔阳老家做一名乡绅。岂料行至保定一带,偏遇兵变,全家所带银两物品几乎被劫掠一空。母亲考虑到子女将来的教育成长,力劝丈夫放弃回乡的念头。但丈夫却固执已见,拒不回头。于是,夫妻二人遂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李光宇一路南下,回了山西,而母亲则带着儿子和女儿返回北京。
回到北京,母亲不得不带着孩子们暂时寄住在姥姥家。两家人挤在一起,终多不便。不久,母亲只好卖掉劫余的珠宝首饰,在附近购买了一处四合院,带着孩子们搬了过去。又将院中多余的房子租了出去,靠着有限的房租和自己所挣的一点钱,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几乎是当时许多老年人共有的认识,李方桂的母亲当然也不例外。日子尽管过得十分清贫,母亲还是坚持将孩子们送到附近的一家小学去读书。接着,母亲又把李方桂送进京师大学堂的附属中学继续学习。在当时,这是全北京最好的一所中学。
中学毕业后,李方桂原准备报考协和医学院,希望将来做一名医师。但附中的一位老师却建议他报考清华学堂。原因是,这个学堂是美国人利用“庚子赔款”创办的留美预备校,学生毕业后,可以凭借“庚款”直接赴美国留学,个人是不需要负担的。考虑到自己当时的家境,李方桂自然听从了那位老师的劝告。考试结果,李方桂和附中的另外两位同学,都被清华预科录取。
在清华预科学习两年后,校方征询李方桂的意见,问他将来准备学什么?李方桂回答“学医”。在中国,从来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做一名治病救人的良医,自然是李方桂的第一选择。
大凡学习医学的学生,是必须学习化学、生物、物理、数学和拉丁语这些基础课程的。好在清华学堂还有一位不错的拉丁语教师。于是,李方桂便师从这位拉丁语教师,学习了一年拉丁语。接着,他又根据校方的安排,学习了三年德语。这是李方桂第一次介入语言学领域。而恰恰是这次不经意的介入,为这位未来的语言学大师,开启了进入这一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