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细微处关乎诗歌气象——从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诗歌鉴赏题说开去谈.docVIP

语气细微处关乎诗歌气象——从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诗歌鉴赏题说开去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气细微处关乎诗歌气象——从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诗歌鉴赏题说开去谈

语气细微处关乎诗歌气象——从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诗歌鉴赏题说开去谈-中学语文论文 语气细微处关乎诗歌气象——从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诗歌鉴赏题说开去谈 谈胜轶 古代诗歌鉴赏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审美活动,譬如,对诗句的语气语调就得细心揣摩,不能因其幽微难显便粗枝大叶地做出判断。应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情感特征等因素,比较准确地辨析诗句所表达的语气是朴淡从容的陈述,还是发人深思的疑问;是冷静克制,还是慷慨激昂;是幽默谐趣,还是庄重严肃;是感伤低沉,还是豁达开朗,凡此等等,皆须精准解读,力求贴近诗人之心。因为这些看似细微的语气,往往关乎作品的整体气象。诗歌的气象是指向其内在生命力的感性风貌。一旦弄错了诗句的语气,那将会伤及整篇诗歌作品的精神风调,其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测试材料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命题人命制了这样一道题目: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考生要较好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细审尾联二句的语气,进而把握整篇作品的风貌气象。这道试题的综合性是比较强的,命题人站在“盛唐气象”的学理高度,要求考生对作品既要有细致入微的体会,又要有整体领悟、着眼全局的能力,在局部与整体,模糊与精准之间权衡,然后做出比较到位的审美判断。在命题技巧上,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知微见著的特点。 考生在通读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之后,应该明确这是一首盛唐的边塞诗。岑参(715~770),盛唐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三年(744)进士。有两次从军边塞的经历。第一次是天宝八年(749)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第二次是天宝末年,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诗人的两度出塞,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希望能建功立业、振兴家族。岑参在《感旧赋》中说:“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官至宰相。但其伯祖父和伯父皆因得罪朝廷被杀,家族宗亲或被处死,或遭放逐,从此家道没落衰微。二是其封建士大夫的忠君思想浓厚,热切盼望国家兴盛,他认为边疆是否巩固关系到唐王朝的盛衰。岑参此诗系第二次出塞的途中所作。由于路途遥远,中途在临洮做了停留,这之后复启程欲往北庭,在宴会上赋诗与诸友告别,故诗歌题目有“留别”二字。诗的前三联由“闻说”领起,展开想象,运用白描,勾勒出一幅连年雪飞、春风不度、汉使罕至、通疏勒、过武威、一路白草青山的边塞图画。这虽说是凭听闻所得,但也虚中见实,熔铸了诗人此前的生活体验,突出了边塞风物的苦寒、荒僻、苍凉、遥远等特点。该画面氛围感很强,笔墨苍劲,线条粗犷,且极富边塞意识。及至尾联,诗人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这里,诗人情感的公私两端都得到了最真实的表现:于公,勤于王事,恪尽职守;于私,凭借梦境,暗自念亲。勤王与念亲的矛盾,最终是通过思乡的幻梦来消解的。那么,此处的情感究竟是被逼无奈的伤感,还是以国事为重的赤诚呢?这就需要细审“敢道远”的语气语调了,“敢”字的释义,成了本诗解读的关键。如果释为“岂敢”,那尾联的意思是说,“我”行役在外,勤于国事,又岂敢说这路途的遥远呢?没办法,“我”只能借梦的翅膀回到家中与亲人相聚了。这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语气,仿佛诗人完全是被生活逼到了千山暮雪的绝境。如此理解的话,整篇诗歌的调子将会滑向悲苦,看不到一种元气内充、真力弥满的精神风貌。这是有悖于盛唐气象的。其实,诗句中的这一“敢”字应解作“会”,“敢道远”即“岂会埋怨路途遥远?”尾联的意思是:“我”勤于国事,忠君爱国,又岂会说路途遥远呢?至于思乡念亲的愁绪,且暗自借梦境去舒解好了!这样理解,就有豪壮之气,并且是艰苦环境中的豪壮,其诗歌的格调是“壮”多于“悲”,所呈现的正是雄健浑厚、朴茂自然、充实饱满、旺盛有力的盛唐气象,也符合诗人的情感实际,真实而艺术地表现了其精神世界的特点,极富感动人心的魅力。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就说过“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的豪言壮语。再者,关于“敢”字的词义,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说:“敢,犹会也;肯也。陶潜《荣木》诗: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此敢字作会字解,孰敢不至,犹云那会不到也。”例诗中的“脂”即油脂,用作动词,以油脂润滑(车轴)的意思。“策”即鞭,用作动词,以鞭赶(马)的意思。陶潜的这几句诗是说“我已备好了名车名马,正欲扬鞭驰骋,千里路途虽遥远,岂会畏难而不至!”表达了他对功名的执著追求,富于进取精神。岑参此诗中的“敢”字,意义、格调都与此类同。看来,诗歌局部的语气,确实关乎其整体气象。明乎此,《发临洮将赴北

文档评论(0)

ipad0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