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诵而有趣 读而有方——教学实践中初中生诵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诵而有趣 读而有方——教学实践中初中生诵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论文
诵而有趣 读而有方——教学实践中初中生诵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邬 双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诵读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笔者所在的初中部,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大多对诵读兴趣不大,诵读能力不强。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受方言影响,普通话不够标准,自信心不够;地处农村,锻炼的机会和平台较少,不够大方;不了解诵读的方法、技巧;情感理解、体验和表达不到位;教师重视不够,诵读形式老套。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试图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一、高度重视,形式多样
诵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还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朱熹认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为此,精心组织各种诵读形式,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为首要举措。
(一)站读。早读或朗诵的时候让学生站着读,更能体现一种参与感。如读古文不仅要求站直,还要一手背在后面,一手伸直平举书与肩齐平,声音响亮,可摇头晃脑,或加一些其他相应的手势。学生刚开始觉得很奇怪,但不久就能体验到其中的趣味与古文诵读的感觉,从而养成站读的习惯。
(二)吼读。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提出“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可见,声音响亮对诵读很重要。诵读的时候让大家放声读,读出气势、读出韵味,美其名曰“吼读”。
(三)唱读。将一些诗文改编的歌曲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充分领略诗文的音乐美。在学唱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林宥嘉演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罗大佑演唱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邓丽君演唱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王菲演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庞岩演唱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四)赛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可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就诗文的部分或全文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比如在讲解《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有的学生在赛读中表现出色,自信心得到很大提升。
(五)随兴读。让学生自选角色、自主处理诵读技巧与情感并当堂诵读,师生互评,不断提高。比如《春》的最后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让学生自选角色,模仿三种角色在生活中的真实表现来自由诵读。
(六)配乐读。为每篇要诵读的诗文精选配乐,营造诵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古诗文以中国传统民乐为主,比如古筝、二胡、古琴、笛子等演奏的乐曲;现代诗文则可选钢琴、萨克斯、吉他等弹奏的乐曲为主。
(七)听范读。可由教师范读、诵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也可播放名家范读的视频,让学生学习并讨论范读的优点与不足。
二、学会技巧,融会贯通
诵读技巧的掌握对于诗文情感与神韵的传达很有必要。读音准确、停顿的讲究、轻重读的变化、语速的快慢等都与诵读效果密切相关。这对诵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疾徐有致、抑扬顿挫、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字音,要求学生自查字典,务求读得准确,但对一些特殊的音调变化有必要进行讲解。比如“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中的“啊”,学生读成“ā”,其实这应读“yā”,属于“啊”的音变。教师就此把“啊”读四声和读“ya”、“ua”、“na”、“nga”、“ra”、“za”等变调、音变情况进行归纳讲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它既是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传达感情的需要,可从节奏的划分方法详细讲解。比如古诗中的五言诗与七言诗中的“二三”、“二二三”等常用划分方法归纳,如“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古文中的虚词划分方法归纳,如“夫”(句首发语词)、“已而”、“凡”、“然则”、“乃”、“遂”等词在句首的停顿,“而”字在句中的停顿等;汉语语法划分方法归纳,如根据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语法成分划分节奏;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归纳,如问号、感叹号、句号的停顿一般比分号长些,分号的停顿一般比逗号长些,逗号的停顿一般比顿号长些,冒号的停顿则有时相当于句号、有时相当于分号、有时相当于逗号;还有一些需要呼应和强调的地方的停顿方法归纳等,如“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郑振铎《海燕》)诵读中“一对”、“两对”的呼应,“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诵读中对“背影”的强调。
重读,是指句中需要强调的词或短语,以准确地表达某种语意和思想感情。对重读方法的讲解和归纳不可或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