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叠加的历时考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介词叠加的历时考察

介词叠加的历时考察-汉语言文学 介词叠加的历时考察 张宝 摘要:通过考察汉语介词叠加现象的历时状况,发现汉语介词叠加现象在历时演变中以两种不同方式存在:第一,从显性并列叠加式走向词汇化道路,成为双音节介词,比如:“在于”;第二,以合音或兼词为基础附加单音节介词“于”成为隐性融合叠加式,比如:“诸于”和“于焉”。 关键词 :介词叠加词汇化融合 一、前言 在汉语语法系统中,介词有着独特的价值——其中最核心的是以其介引功能把相关成分介引给谓语动词,形成以谓语为中心的句法结构。介词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叠加现象——两个同义或近义的介词在相同的结构位置针对同一句法成分起共同的介引作用。根据介词叠加现象在线性组合关系的能见与否,我们将其分为显性并列叠加式与隐形融合叠加式两种情况。汉语介词叠加现象从古汉语就已经开始,并伴随语法化进程逐渐演变。鉴于此,本文将主要从历时平面考察介词的叠加现象。 二、显性并列叠加式的历时状态:以“在于”为例 自《诗经》始,“在于”就已作为动介搭配使用。例如: (1)鱼在于渚,或潜在渊。(《诗经·小雅·鸿雁之什·鹤鸣》) 此后渐用开来,走向成词化道路: (2)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庄子》) (3)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淮南子》) (4)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文心雕龙》) (5)雅颂在于此,浮华致那边。(《全唐诗》) (6)西门庆忙问道:“你房儿在于何处?”(《金瓶梅》) (7)生问计,女曰:“凡商贾之志在于利耳。”(《聊斋志异》) 现代汉语里,“在于”一般情况下被认定为动词,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为内容,例如:先进人物的特点~他们总是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二是指决定于,例如:去不去~你自己①。但“在于”其作为单音节介词并列叠加现象抑或说是复合介词的情况却鲜有论及②。 事实上,给语法化进程早、程度高的单音节处所介词“于”叠加就出现了介词叠加形式“在于”,最早见于《尚书》。例如: (8)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尚书·周书·吕刑》) 此后间或出现: (9)在于商夏之诗书曰:“命者,暴王作之。”(《墨子》) (10)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往往,而愿一得归。(《战国策》) (11)谪在于前,属遭不造。(《元后诔》) (12)椰树,……实如瓠,系在于巅。(《齐民要术·卷十·“椰三二”》) (13)时有库司典座僧,在于众前读申岁内种(种)用途帐,令众闻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 (14)摘果在于高山,取水长于远井。(《敦煌变文集(四)》) (15)侯光货易多利,侯周遂乃损抑,即生恶心,在于郭欢地边杀兄,抛着丛林之中,遂先还家。(《搜神记》) (16)炉鼎火候,列在于《火候品》中。(《云笈七签》) (17)怀砖之义,起在于此也。(《太平广记》) (18)破曹操百万军在于一时。(《三国志评话》) (19)往院里来,在于楼外边立着。(《玉堂春落难逢夫》) (20)不幸质在于赵,卿等可使人召之。(《两晋秘史》) (21)他将大的从左右胁下挟了两个,两手提了两个,即拨转云头回来,会众猴在于洞中,就做个仙酒会,各饮了几杯,快乐不题。(《西游记》) (22)陶公自将中军人马三千,将校湛辅廷、黑定国等十二人,在于河东大路屯扎。(《醒名花》) 以上例句均包含古汉语单音节介词“在”与“于”的并列叠加形式“在于”,大致分为两个类型:一类如例(10),“在于赵”是动词“弃”的处所补语,即谓词性成分+Pp+体词性成分组成中补结构(或称为后状语结构),例(11)(12)(16)(17)(20)与此相同;至于例(8)(14)(18)(21),无非是在谓词性成分之后加了个宾语,本质的句法结构没有变化;另一类如例(13),“在于”介引处所体词性成分“众前”给动词“读”,即“Pp+体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组成状中结构,例(9)(15)(19)(22)与此相同。 古汉语两个单音节介词“X”与“Y”并列叠加,会形成两种模式:“XY”或“YX”。在面对这两种叠加模式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接受度和排斥性的问题。一般地说,其中一种模式的接受度要明显大于另一种模式的接受度,并且应用广泛进而词汇化为双音节介词。而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模式,则由于同义“撞车”而受到挤压与排斥,渐用渐少甚至趋于消亡。与并列叠加式“在于”相比,相反的模式“于在”几乎没有出现,我们在考察中仅发现两例,但其中后一例的“在”似乎是“左”的讹误: (23)想成汤传位二十八世,今一旦有失,朕将何面目见先帝于在天也!(《封神演义》) (24)公于在右两标选定救火兵二

文档评论(0)

ipad0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