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叶斯柏森学术成长及其学术思想纵观——谨以此文纪念语坛伟大先哲叶斯柏森逝世70周年.docVIP

奥托,叶斯柏森学术成长及其学术思想纵观——谨以此文纪念语坛伟大先哲叶斯柏森逝世70周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奥托,叶斯柏森学术成长及其学术思想纵观——谨以此文纪念语坛伟大先哲叶斯柏森逝世70周年

奥托,叶斯柏森学术成长及其学术思想纵观——谨以此文纪念语坛伟大先哲叶斯柏森逝世70周年-汉语言文学 奥托,叶斯柏森学术成长及其学术思想纵观——谨以此文纪念语坛伟大先哲叶斯柏森逝世70周年 张高远 张殿恩 摘 要:追寻丹麦现代语言学家叶斯柏森的学术成长经历和治学经验,围绕他对“现代人文科学”“研究”“学会”等概念的阐释,挖掘叶氏学术思想,指出其学术思想对当今中国外语学界仍然极具启示意义。 关键词 :求学经历 治学经验 学术实践 学术思想 一、引言 叶斯柏森是丹麦国际级语言学大师,学术研究跨越语言学多个相关领域,一生著作等身。探究叶氏学术成长过程、学术思想及治学风格,对当今中国外语学界仍不失启迪意义。 叶斯柏森一生曾在多个国际性学术团体任职,其中有三个尤值一提:其一,1886年倡议法国语言学家保罗·帕西(Paul Passy)将法国语音教师协会扩大为“国际语音学会”,成为该协会创始人之一;其次,1920年应英国学术同仁邀请,担任“现代人文科学研究会”(ModernHumanities Research Association)会长,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体现了极富教益的学术思想;第三,1936年第四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于哥本哈根召开,叶斯柏森当选为大会主席。(Christophersen,1995:xix;Juul et al.,1995:238) 1925年5月,叶斯柏森年届65岁即将退休,母校哥本哈根大学为他举行教坛告别仪式。他在演讲中回顾了四十多年的漫长求索生涯——起初顺从亲人旨意选择了三代相传的法律学,课余迷恋象棋;为支撑学业,他在丹麦议会多年任兼职速记员;他博览群书,获取了法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游学欧洲邻国,进而攻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其间却着迷于丹麦方言;获得博士学位并留任母校,不久晋升为哥本哈根大学英语语言文学首位编内教授(Juul etal.,1995:88),直至退休。叶斯柏森的求学历程貌似起伏跌宕,实则畅通顺达(Jespersen,1933/1960:835)。 二、一代大师的成长历程 (一)生于法律世家,自幼书香相伴 叶斯柏森生于丹麦日德兰半岛兰泽斯郡(Randers)一个欢乐祥和的法律世家,成长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其父为当地一位颇负盛名的法官兼法律顾问;除法律本行,叶父还喜爱外语和天文学(Juul et al.,1995:7-10)。外祖父是牧师,曾为安徒生启蒙拉丁语(Juul et al.,1995:7)。叶母擅长音乐,善弹钢琴,生性温良好客,常接待音乐及戏剧同好者。父辈关系友好经常相聚,交流读书体会,海侃神聊,话题大多涉及音乐、天文、戏剧等领域(Frederickson,1972:168-169)。朋友们也常结伴野游,以望远镜观察星空或演戏自娱。少年叶氏与兄长们①均喜爱丹麦作家兼诗人英格曼(Ingemann)的历史传奇。每遇书中拉丁词语,叶氏便随手抄录,译成丹麦语。其异母长兄读神学,次兄学音乐,三兄结缘法律,终成律师(Juul etal.,1995:12)。父母温良儒雅、兴趣广泛,家庭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孩子心灵,为其日后成长为一代语言学巨匠、杰出的英语语文学家和英语教育家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年幼痛失双亲,转学幸遇良师 叶氏十岁,父亲不幸病逝。母亲望子成龙,举家迁往哥本哈根附近希勒勒(Hiller?d)镇,少年叶氏转入颇负声望的腓特烈斯堡文法学校(Frederiksborg school)。这所学校为中小学十年一贯制,为优秀生提供奖学金。少年叶氏在此喜遇校长卡尔·伯格(Carl Berg),接受学业引导和学术启蒙。伯格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颇有造诣,曾发表相关论文,并慷慨地将语言学书籍借给少年叶氏,使叶氏初步认识了缪勒(F.M.Müller)、惠特尼(W. D.Whitney)等语言学界前贤时哲。他学有余力,自学了拉姆斯·拉斯克(Ramus Rask)的语法书,并进一步自学冰岛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语言,在中小学阶段就主动看了不少上述语言出版的书。 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1787-1832)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少年叶氏十分崇拜这位前贤,他获知该校教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奥斯特曼(J.A.Ostermann)曾是拉氏门生,更是惊羡不已(Juul et al.1995:19)。自此,叶氏叩开了语言学殿堂之门,怀着崇敬之情,孜孜研读拉氏论著及其传记。 父亲辞世仅隔四载,慈母重病亡故。他与弟弟连续三年寄居外语教师赫特尔(Hertel)之家(Frederickson,1972:169)。赫氏通晓多门语言,藏书丰富,对叶氏学习外语的热情起到催

文档评论(0)

ipad0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