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耿立散文三重维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耿立散文三重维度

解读耿立散文的三重维度   摘 要:耿立是近几年来取得突出成绩的散文家。他的乡土散文由早年的“精神家园”式的乡土抒情转变为对现实乡村的直面书写;他的历史散文捕捉细节,追寻真相,演绎人性。从文化维度看,耿立的散文体现了地域文化意识和伦理文化意识的结合,但底蕴却是现代文化精神和批判意识。   关键词:耿立 散文 精神家园 历史真相 现代文化精神      耿立,本名石耿立,山东鄄城人,任职于高校,近几年逐渐成为文坛不可忽视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缅想的灵地》、《悲哉,上将军》、《赵登禹将军的菊与刀》、《一头来自异乡的驴子》等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转载,并荣登各类散文排行榜。2009年出版的散文集《遮蔽与记忆》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另有《蟋蟀入我床下》、《说人物谁是人物》、《无法湮灭的悲怆》、《绕不过的肉身》、《藏在草间》等散文集先后问世。本文试图从乡土、历史和文化的三重维度来解读耿立的散文。   一、乡土:精神家园,抑或驳杂的民间   乡土情怀,是耿立早期散文的醒目印记,也是其延续至今、无法割舍的主题之一。鲁西那片黄壤平原,黄河岸边的出生地,显然是他魂牵梦绕的精神依托。他的许多散文作品表现了白杨林依偎着的村庄、虚拟的“木镇”,以及生长于斯、生活于斯的亲人与邻里。实际上,对乡土精神家园的讴歌,是具有世界性的文学母题。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不断萎缩与都市的强势扩张是不可抗拒的现实,然而,农耕文明并非是一无是处、可以被轻易抛弃的,它带给人的安居感,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都是现代文明所缺乏的。   在抒发乡土情怀时,耿立着力于描绘工笔或写意的故土“风景画”、“风物画”。耿立喜好以“平原”开篇,仿佛是对故乡的远景?望和高空俯瞰。如果再把镜头拉近些,熟稔的故土景物将会拨动他的心弦。如《一枝花》中,无论“夕烟”、“老屋”、“楝树”和“碾盘”,还是传统观念中不祥的“蝙蝠”都给作者以“善良”之感。耿立的乡土情怀还蕴含于点染而成的“民俗画”与浓墨重彩的“人情画”之中。除了对婚丧嫁娶仪式的点滴??写,被耿立运用得不同凡响的是传统戏曲。菏泽是闻名的戏曲之乡,耿立写传统戏曲深入乡村、深受农民喜爱,更通过戏曲写出了那方土地上的人的灵魂。《村戏》中13岁的少年,听着笙弦齐鸣,爬墙去看《赵氏孤儿》,他甚至弄混了戏里戏外的人生。相对于对“民俗画”的随意点染,耿立常常沉湎于一幅幅“人情画”里不能自拔,这些“人情画”里有血浓于水的亲人之爱、温暖和煦的邻里之谊、朦胧伤感的初恋情愫,以及真切动人的师生情意等等。如《白棺》写不到七十岁的父亲为自己打了一口棺材。作者在内心震动之后产生了无尽的愧疚,而父爱的博大早已超越作者的自怨自艾。   当然,耿立对于乡土的“精神家园”式的描摹并非一成不变,反思与深化在其间不断增长。许评在《蟋蟀入我床下?序》中指出:“耿立散文除具有童年的诗意盎然的轻盈美之外,另有一套路数,即抒写故乡的凝重的甚或沉痛的生活。”耿立后来也说,“拒绝对农民做过度诗意的描写,有一说一,实话实说,这也许是我散文的底线。”这种自觉和写作路径的调整在耿立近年来的创作上表现有二:其一,随着乡村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被抽空,失去了往昔的活力,耿立更注重表现乡村中更永恒的事物。如《高过乡村的光》细述“光”,有春光、灯光、阳光;《藏在草间》说“草”,“乡村是藏在草里的”;《归于泥土》思考“泥土”,“泥土是乡村的子宫和襁褓”,“无论怎样,你也改变不了乡村是泥土做的”。这些乡村的组成“因子”属于自然界,具有物质本性,必然更恒定,更久远。其二,“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甚而对亲情进行审视。如《棉布》不仅感叹“现如今人们穿上了机器做的服装而忘记了乡村的老棉布”,而且讲述了善织布的冬菱凄凉的人生。而《致不孝之子》等作品的亲情抒发显然不同于以往,作者欲言又止,心态复杂,对亲情的表达显得更谨慎,也更逼近现实。可见,耿立笔下的乡土世界,渐渐飘散了“精神家园”的气氛,显露出现实中驳杂的民间性。   二、历史:追寻真相与细节记忆   耿立对历史的兴趣日益增长,他的历史散文,尤其是反映抗战时期人和事的散文取得了骄人成绩。耿立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严肃的,他的历史散文杜绝“戏说”和媚俗。他说:“应该如何还原历史,这是我思考的问题,把真相告诉身边的人,做一个信史,忠诚,不添加,不缩短,有一说一。”然而,“做一个信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时间的流失,当年的人和事失去了温度和清晰度,很多史料散佚了,历史的宿命是必将蒙上了岁月的尘埃。更可怕的是,历史还会被人为地扭曲和篡改。“我知道在很多时候,历史表现出一种‘遮蔽式呈现’,官方史学把历史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耿立秉承私人修史的传统,决心抵御时间的尘封和人为的遮蔽,使历史散文成为一种“去蔽式呈现”。   如何去除岁月和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