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晋韵对苏轼“尚意”书风影响
论晋韵对苏轼“尚意”书风的影响
摘要: 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他推崇晋人书法,也是因为晋人书法具有他渴求的精神之美。苏轼学“二王”,又能弃形破法,只求神韵,创作出以“尚意”为特征的个性书风。
关键词: 苏轼 晋韵 尚意
董其昌在他的《容台别集》中写道,“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韵、法、意这三个概念划分晋、唐、宋三代的书法审美取向,至清代梁?又在《评书帖》中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对于“晋尚韵”“宋尚意”的提法大多没有异议,但也不乏个别胆大妄为者,为在理论界占有一席之地,竟提出“晋尚意”“宋尚韵”的观点来,在这里我们对于此观点不做评论,不过,我们不妨换个思路,“韵”与“意”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
董其昌在他的题跋中曾说:“晋、宋人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这就道出了晋人书与宋人书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们都是以“风流”取胜的,是“无法之法”,自然潇洒。可见,“韵”与“意”之间有其相通之处。
一、“晋韵”与“宋意”的哲学基础
1.何谓“晋韵”
“韵”字最早来源于音乐和声韵之学,把它借来与“神”字合为一体,来表达人的生命状态,魏晋名士就具有这种神韵,所谓“魏晋风度”正是强调魏晋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韵致,而所谓“人物品藻”也正是对诸多个体的独特生命韵致的鉴赏和品评。
“韵”作为品鉴人物的美,是由玄学而来的一种清远、通达、超迈、简远之美,其体现在书风上,是迥异于汉代书法的质朴之风,一变而为一种飘逸妍美、简远清雅的书风。这种书风一直被后人叹为观止,并被置于一种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的顶峰位置,这不只是仅仅因为晋书尚“韵”,而且是因为这个“韵”的具体表现形态,为那种风神潇洒、悠游自如、真率烂漫,似乎无一点尘埃气的超迈风流之韵。这种尚“韵”书风究其实质,是魏晋时代玄风的浸润日久,对超绝言象的“无”的一往情深,导致人们注重于人的形貌、举止之中的神采与风韵。这种重视人的神采与风韵的思想意??扩展、渗透到书法艺术中时,也就必然以超越笔墨之外的空灵境界的风韵和神采为尚了。中国古典书法在实践上成熟的标志是以“二王”书法为代表的“晋韵”书风的确立。
2.魏晋玄学与苏轼的庄禅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混乱的历史时期之一,“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去寻求一个能适应这个混乱时代的思想以求得寄脱,老庄思想自然盛行。于是他们拼命放纵性情,纵酒为乐、放荡不羁。
老庄思想的盛行造成名士之间的喜好谈玄,而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名士们放弃了儒家繁琐的礼俗,转而追求心灵上的自由自在的乐趣,于是率性而行,回归自然,在传统束缚下,人们压抑的个性和情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世族文人取代书工笔吏成为书法的主体,他们以不激不励、潇散自得的心态作书,既为文赋诗,又沟通感情。因而这时期的书法艺术成为这个时代审美趣尚最具体的表现,正如宗白华所说的,晋人的书法才是“晋人的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的“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自魏晋之后,特别是自东晋王羲之始,中国书法及其书法美学产生了一种根本性的变革:它超越了政治伦理社会功用的“工具论”的范畴,而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旨在“任情恣性”的审美方式,开始真正自觉地体现主体的生命意识、个性风度、气质品格等,换言之,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同时又反映或折射着整个时代的审美趣尚和风姿神貌。
总之,魏晋尚“韵”书风归根结底是魏晋人自身的潇洒风流在书法上的一种表现、折射。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几度升迁贬谪,曾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造成了他性格组成的复杂,他在进取与退隐这一双重心理矛盾的困扰中度过其一生。当他决心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时,便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然而,于宦海中沉浮的遭际,则使他易于亲近、接受道家、禅宗出世和超世的思想,而儒家思想在其后就很少表现出来。庄子《天道》中曾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庄子看来,由“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而来的“素朴”之美是一种最高的美,一种淡和静的艺术境界。禅宗思想则强调排除外在和内在的干扰,恢复到单纯的、空明的“本心”状态,这里讲究的是“空”的境界。苏轼借以禅道思想化解人生忧患,同时也有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追求人格独立完善的意味。正如李泽厚所说:“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