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蓄的现代文化空间——试论都市与《现代》杂志-eclectic modern cultural space - on metropolis and modern magazine.docxVIP

兼容并蓄的现代文化空间——试论都市与《现代》杂志-eclectic modern cultural space - on metropolis and modern magazine.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兼容并蓄的现代文化空间——试论都市与《现代》杂志-eclectic modern cultural space - on metropolis and modern magazine

前言《现代》杂志创刊于1932年5月,终刊于1935年5月,历时三年,共34期,作为20 世纪30 年代享有盛誉的一本文学杂志,其刊登的作品包括国内外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各类诗歌、文论以及戏剧。杂志中的画册与广告也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现代都市特色。在主编施蛰存等人的努力经营下,当时的众多知名作者都汇聚于此,出现了很多经典之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杂志中体现出来的文学态度和文学理论问题,影响与意义深远,特别是“第三种人”与左翼批评家的论争中所涉及的关于文艺理论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直至今日未失其价值。要深入讨论此类问题,《现代》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节点。立足于对处于20 世纪30 年代上海的《现代》杂志这一个案进行研究是值得的,笔者在本文中通过对《现代》杂志所处的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等都市空间的客观因素和杂志自身的编辑理念、内容设置和商业运行等主观人文空间的相互影响的分析与梳理来建构起整篇论文的框架。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总人口达300万,其中租界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二分之一;30 年代的上海,商贸、金融、工业和文化娱乐事业高度发达,是全国的文化、经济中心,远东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五大城市。从这一社会环境而延伸出的文化现象,也得到了精神上的复制,30 年代的上海已经有了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文化气质;这种气质,是商业化、都市化、市民化甚至有些殖民化的中西杂糅的气质,这种气质,是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与当代都市文化既冲突又融合后形成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的来源,首先是沿海民众的开放心态,他们有着比内陆民众更能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的开放心态,外来的事物更容易被他们接纳;同时,沿海市民也有汲取新鲜事物的欲望。其次是客观供给——上海租界,满足了这种主观需求。租界虽然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但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租界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实体存在,促进了上海这一“东方巴黎”的崛起,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城市截然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消费时尚,并借助商业贸易、杂志的文化传播、人口的流动等因素,影响整个中国。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几乎可以说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融合后的缩影。而当时上海的消费阶层中,青年人口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区域,他们在上海引导着文化消费和生活时尚。处于人口主导地位的青年,已经离不开这种亦中亦西的文化,这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学界对《现代》杂志研究的收获颇丰,杂志综合梳理方面,张永胜所著的《鸡尾酒时代的记录者——现代杂志》分别从杂志主编的编辑理念、创作取向及其代表的作品分析、作家群的形成等角度来探讨了这本文学刊物的各个方面,以此对《现代》杂志和相关作家及作品做出阐释和理解。金理著的《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以及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从社团的角度,以人事为主,采取社团与人互为参证的方式,研究从“兰社”而“璎珞社”而“文学工场”而“水沫社”、直至《现代》杂志的演变,探讨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为核心成员的文学社团的聚结、发展、离散的过程。1作为贬评的方面,谷风曾以《现代》第一卷的创作为例子,责备其“讽刺,歪曲”的倾向。孙席珍则直截了当地说“施蛰存、戴望舒、杜衡的‘现代派’起来时,他们认为左翼作家垄断了当时文坛,不向国民党反动派要自由,却向左翼作家要自由,这难道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么?”2也有学者对《现代》杂志进行了更为具体的研究。张永胜专门撰文以诗歌和小说为例具体论述了核心作者群的形成,并以此探讨《现代》杂志风格形成的原因。王鲲则对《现代》杂志的译介活动展开讨论,认为译介活动促进了“现代派”文学的成熟,为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李洪华的《商业性的动机和现代性追求》一文对《现代》杂志的商业性特征进行了探索。本文通过对有着兼容并蓄特点的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空间的分析,梳理出了《现代》杂志这一同样有着兼容并蓄编辑理念的刊物与现代都市的关系,他们之间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也为学界在《现代》杂志的研究中增加了另一个角度的理解。1 金理:《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以及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M],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第1页。2 孙席珍:《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潮》[J],社会科学,1982年08期。第一章现代都市背景下《现代》杂志的诞生第一节造在地狱上的天堂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沪西,大月亮爬在天边,照着大原野,浅灰的原野,铺上银灰的月光,再嵌着深灰的树影和村庄的一大堆一大堆的影子。原野下,铁轨沿着弧线,沿着天空直伸到那边的水平线下去。林肯路(在这儿,道德给踩在脚下,罪恶给高高的捧在脑袋上)……电梯用十五秒钟一次的速度,把人货物似地抛到屋顶花园去。……死尸给搬开了去。空地里:横一道竖一道的沟,钢骨,瓦砾,还有一堆他的血。在血上,铺上了士敏土,造起了钢骨,新的饭店造起来了!新的舞场造起来了!新的旅馆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