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息想家王充和他《论衡》.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汉息想家王充和他《论衡》

东汉息想家王充和他的《论衡》   王充(公元27~96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时坚持批判神学,是一位唯物主义传播思想家。《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记载他的生平如下: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阔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诤不合去。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   王充一生过着贫困的潦倒生活,他敏感到东汉豪族统治下的政治腐朽和是非颠倒。“富商之家必夺贫室之财”的经济兼并和贫富对立,“庸人尊显”“贤俊落魄”的人才不列和贵贱对立,都使他深感愤慨。尤其他看到统治者愚弄百姓的一派“虚妄之言”,更是无法容忍。因此他决心“考论虚实”,高举“疾虚妄”的批判大旗,写下了《论衡》《政务》《讥俗》《养性》等著作,对当时已成为封建法典的谶纬神学和天人感应理论,展开了系列抨击。王充针对当时社会已经流行了上百年的“天人感应”说和“阴阳五行”理论,展开了积极的论辩,批判这些观点的虚妄性,揭露这些荒谬理论的欺骗本质,从而在中古史上掀起了一场空前的论战。   王充的著作中渗透了哲学思维,他的哲学观是时代的产物。   王充所处的历史时期正是东汉前期。西汉末绿林、赤眉起义冲击了汉王朝最腐朽的一面,在农民起义血战下建立的东汉采取了一系列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社会出现了相对稳定期。生产的发展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天文、历法、农学、医学等都有了较大进步。一些学者也开始尝试对宇宙结构作各种假设(如浑天说、盖天说等),张衡的科技发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出现,冶铁业和造纸术的发明……都为王充的无神论思想创造了社会条件和自然科学基础。在《论衡》中,我们能看到许多当时科学发展的最新发展和成果。   王充博览群书,自称“通人”。他吸收各家学者的精华,他吸取黄老的天道论,又剔除其中的神秘成分。他对儒家思想进行无情的鞭挞,写了《问孔》和《刺孟》,他强烈反对法家的“偏驳”,批判韩非,写了《非韩》;他驳斥墨家的有鬼论和经验主义,写了《论死》《薄葬》;他指出名家的局限,写了《感类》;他批评阴阳家“其文少验”,写了《寒温》,等等。另一方面,王充对司马迁、扬雄、桓谭等人的思想大加赞赏,并予以继承和发扬。他赞赏司马迁崇尚以实写史,推崇扬雄反对怪异神命,认为“材疑(拟)圣人”。他特别从理论上和科学举证上彻底否定上古关于“天人感应”的思想,指出天没有感觉器官,因而也没有观念欲望,驳斥了把上天拟人化的虚构的理论系统。他说:   何以知天之自然也?以天无口目也。案有为者,口目之类也。口欲食而目欲视,有嗜欲于内,发之于外,口目求之,得以为利欲之为也。今无口目之欲,于物无所求索,夫何为乎!何以知天无口目也?以地知之。地以土为体,土本无口目。天地,夫妇也。地体无口目,亦知天无口目也。使天体乎,宜与地同。使天气乎,气若云烟,云烟之属,安得口目! (《自然篇》)   王充进一步利用自然知识,指出把自然现象看作是“天”的感情传递给人的虚妄性质。当时一些迷信的人,认为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是“天”的情感的发泄,是“天谴…天怒”“天罚”等,是“天”对人间的一种惩罚。王充对这些观点,运用科学知识一一作了批驳。例如他针对“雷是天怒”,批驳说:   盐夏之时,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世俗以为……天怒,击而杀之。……实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蛊夏之时,太阳用事,阴气乘之。阴阳分事(争),则相校轸,校轸则激射,激射为毒,中人辄死,中木木折,中屋屋坏。人在木下屋间,偶中而死矣。……言雷为天怒,无一效。然则雷为天怒,虚妄之言。(《雷虚篇》)   人有喜怒,故谓“天”喜怒。推人以知“天”,知“天”本于人。如人不怒,则亦无缘谓“天”怒也。(《雷虚篇》)   王充十分明确地指出“天人感应”思想的本质:儒家动不动言“天”,目的是为了教化百姓,生怕愚民不服教化,就把自己的意思依托为“天意”。其实,所谓的“天”实际上是按人的本原造出来的神,“天”的喜怒,正是人的喜怒的幻化。王充把古代的“天人”传播回归到人际传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王充强调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指出师徒传授的弊端。他说:“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滑习辞语。苟名一师之学,趋为师教授,及时蚤(早)仕,汲汲竞进,不暇留精用心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