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进步对长三角地区种植业增长贡献研究.docVIP

农业科技进步对长三角地区种植业增长贡献研究.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业科技进步对长三角地区种植业增长贡献研究

农业科技进步对长三角地区种植业增长贡献研究   摘要:以传统种植业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2004年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的农业部门种植业业的各种统计数据,运用生产函数模型结合索洛余值法,估算农业科技进步对长三角地区种植业发展的贡献,并进一步将这种科技进步的贡献进行因素分解,从而解释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种植业增长的内部机制。   关键词:长三角;科技进步;因素分解   改革开放至今,位于东部要害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总体经济发展迅猛,仅用全国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将近20%的中国GDP比重,2004年长江三角洲的GDP贡献额约占全国的18%。随着经济的起飞,该地区农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但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不容忽视。分析探讨长三角在新形势下的农业的增长机制,对于全面把握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指的长三角地区是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二省一市的全部行政区域。江浙沪三地同处东部沿海地带,交通便利,水系发达,气候条件良好,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农业历史悠久,精耕细作是江南农业的传统;然而随着长三角地区的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农业用地越来越有限的情况下,长三角农业必须适应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农产品结构性剩余,价格持续下跌,农民增收缓慢都是“八五”以来农业面临的问题与矛盾。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新的措施,促使长三角的农业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资源诱发型向科技引导型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最根本方法就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的力量。   关于农业增长的研究浩如烟海,大多是以国家或者一个单一的行政区域为对象。专门研究长江三角洲农业增长的文献不是很多,现存的文献中学者们的观点视角大体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集中研究长江三角洲农业综合生产力(张卫健,2002;徐梦洁,2000)。这类研究主要运用自创的评价系统将长江三角洲农业重新分区,分析区内的生产力差异。新的分区方法突破了省域的特征,看似更加合理,但问题是将这种区域差异与各区的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划等号,忽视了农业增长的内因。   第二类是集中对长江三角洲耕地和农业发展关系进行研究,以颜廷梅(1995),陈文瑞(1998),朱振华(2001),周炳中(2002)为主,认为人地矛盾是长江三角洲发展的主要瓶颈,强调土地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在某些产品领域比如淡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养殖业、牧业中,养殖面积确实是决定产品收成的重要因素,但是像上海、浙江、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用地流入乡村工业建设在近期内恐怕是无法扭转的趋势。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种植业增长内在机制。农业的增长主要受投入、制度和技术的影响。本文以农业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的80年代中期以来的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利用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1985年以来种植业各种统计数据,首先利用索洛增长函数模型,把握技术进步对传统农业的促进作用,再进一步将这种科技进步的贡献分解成两个部分五大基本因素,从而为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种植业增长的机制提供合理解释。      1 区域农业科技进步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基于以上理论框架,用C-D生产函数模型,以长三角地区种植业产值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索洛经济增长理论,得出1985年到2004年这20年里农业科技进步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种植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      1.1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的模型与方法   投入、制度和技术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那么,在较短的时期内,如果制度不发生重大变化,技术则是除投入之外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C―D函数测定的是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要素投入之外的因素定义为技术进步的作用。用具体的符号表示各投入要素,CD函数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      1.2变量与数据的选择   1.2.1数据取值   ①上海、江苏、浙江地区,种植业年产值数据Y。数据来自《新中国55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选取1990年不变价格调整的种植业产值数据,以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   ②种植业物质费用投入K,以此作为粮食生产资本投入。物质费用的总投入需要计算种植业的中间物质消耗,对农业物质消耗进行不变价格调整,用以下公式调整:   (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农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农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物质费用   以此来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   ③种植业劳动投入L。考虑到工业化过程必然出现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外流,1985年到200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地区农业劳动力人口的变化呈现下降趋势,但不能以此认为劳动投入对产出的作用是负向的,因此将亩均土地用工日折算与作物播种面积的乘积作为劳动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