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鲁迅“立人”教育思想形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寻鲁迅“立人”教育思想形成

探寻鲁迅“立人”教育思想形成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中的较长时期都从事着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对教育问题发表的一系列革新主张和许多精辟的见解,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家,他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立人”,鲁迅的这些教育观并没有单独著书立说,只散见于他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立人”思想的丰富内涵。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他的教育思想观,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他的教育思想精髓,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探寻他的“立人”思想观的形成根源。      一、早期的家庭教育及私塾教育对鲁迅的影响      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大户人家,尽管鲁迅出生时,周家正逐渐趋于衰败,但还是一个拥有四五十亩地的“小康”之家,这使得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一些家塾、私塾的教育,正是这些早期的启蒙教育,对鲁迅后期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鲁迅幼年时,他家中的一位被称为“长妈妈”的长工,被他视为“第一位老师”,“长妈妈”不仅常给鲁迅讲故事,而且为他买来了他所心仪的插图本《山海经》。鲁迅自小天性聪明,求知欲也极强,从祖母、母亲、“长妈妈”处听到了许多生动的神话和故事,12岁入私塾读书,在私塾中,他接触了大量的古籍经典,而且还在课外阅读了不少笔记、野史、杂集。这些口头的、书本上的历史、故事,以及绘画、戏曲、诗文等,从各个方面给鲁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充实了他的文学艺术素养,使他感受到读书的无限乐趣。在读书过程中,他不仅仅是追求书本的趣味性,更带着理性的思考,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到封建礼教的残忍与荒唐,感受到国人精神的麻木与愚昧。尤其令少年鲁迅十分反感和憎恶的是类似《二十四孝图》那样的书。《二十四孝图》在古时属于儿童读物,但那是怎样的儿童读物呢?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将“肉麻当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此时的少年鲁迅已思考着中国儿童教育的问题。在《五猖会》中,鲁迅更是通过自己的??身感受,指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孩童时,鲁迅在盼望已久的“五猖会”到来时,却被父亲强迫着背: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   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当时内心承受着怎样的煎熬。也难怪鲁迅在文中这样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盆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民族的灾难、家庭的败落,以及本人的特殊经历,这些都使鲁迅较早地关注民族和祖国的命运,也是他后来提出“立人”教育思想的根源。      二、进化论及西方教育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进入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这里的教员不学无术,校长更是十分保守,且官气十足。翌年,鲁迅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在这里,学校开设了许多介绍自然科学的课程。鲁迅在这里学到了之前没有接触到的自然科学知识,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尤其是接受了进化论思想。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接受西方新鲜的社会文化思潮,大多带有自身的思想特点,鲁迅对进化论也是如此。他从爱国主义出发,主要接受进化论的发展与变化的观点。这种思想一旦与他后来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相结合,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使他摆脱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束缚,反对复古,渴望变革,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充满了信心,更寄希望于中国的新一代。   1902年1月,鲁迅带着新的理想,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告别祖国,赴日留学,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东京,鲁迅看不惯清政府派遣的那些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独自一人来到仙台。在仙台的求学过程,再一次使鲁迅的人生理想发生了变化,使鲁迅从“医学救国”转变到“文艺救国”的道路上来。在这之后,他潜心阅读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创办刊物,向国人介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及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在教育上,鲁迅通过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对比,深切地指出了中国教育的落后,对人性的禁锢。他在《二十四孝图》中说道:“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的书,另想到别国的儿童图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鲁迅通过中外教育的对比,不仅指出了中国缺乏好的儿童读物,而且指出了中国的教育也长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在《文化偏至论》中批判了当时维新派的“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由此,提出了立国“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的思想。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