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PPT大纲——墨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学PPT大纲——墨子

墨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墨子的生平事迹 第二章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第三章墨子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教育教学的原则和经验 第五章 墨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现在的意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墨子的生平事迹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生在周贞定王初年,约当孔子卒后十余年,死在周安王中叶,约当孟子生前十余年,享寿八十岁左右。墨子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人物。他创立的墨家学派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最著名的两家。 墨子早年曾受过儒家的教育,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发觉儒家非常强调礼乐,主张厚葬久丧,不利于人民,因而不满儒家所提倡的繁琐的礼乐,于是弃儒而去,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学派。 第二章 墨子教育的内容与目的  第一节 有道者劝以教人   因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乱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同上),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要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教育就肩负着了重大的使命。墨子认为,教育是一种「为义」的活动。《尚贤下》篇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然而,相比之下,「有道者劝以教人」比其它两种显得更重要。这是因为,教育可以培育出有德之人,使人认识义的重要性。当人们意识行义不但能使自我受益,也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公义,那么人们也就会乐于从事行义的活动了。墨子举例说:   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栗。籍而以为得一升栗,其不能饱天下之饥者,既可睹矣。翟虑织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翟虑被坚执锐救诸侯之患,盛然后当一夫之战。一夫之战,其不御三军,既可睹矣。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故翟以为虽不耕而食饥,不织而衣寒,功贤于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者也。故翟以为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鲁问》)   墨子的意思是说,若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耕种田地,最多只能相当于 一个农夫的作用。即使幸而有所收获,把它全部拿来分给天下的人,天下人也不能人均一升粮食,因此并不能使天下的饥饿者温饱。同样的道理,仅靠一人之力去织布,并不能使天下的寒者都有衣穿,仅靠一个人去打仗,并不能抵御敌人的进攻。墨子通过耕织与教育的比较,推论个人力量极为有限,教育之功远胜于个人的自耕自织。但是,用先王之道、圣人之言进行上说下教就不同了。王公大人采纳了自己的意见,那国家必治;普通老百姓听从了自己的教导,那么举止就会变得有修养。这里,墨子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上说下教的教学活动为例子,说明教育虽然不属于物质生产活动,但是,它经由培养和造就的人才这个中介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统治、个人的人格修养等方面,推动社会进步。所以,从实际效果来说,「有道教人」比「有力助人」、「有财分人」的作用大得多 。   墨子相信,人是可以通过教育而改造的。根据《所染》篇记载,墨子曾见染丝者而叹息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这似乎暗示说,人的品性可以受到后天的习染而改变。《所染》的下文接着说: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传说之徒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也就是说,人会受到周围环境很大的影响,从一个人的交友就可以大致看出他这个人的品行。从墨子反复强调「有道者劝以教人」是仁者之事、「隐匿良道而不以相教」(《尚同上》)是不仁不义之事来看,他显然相信人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品德与知识。这也是他反复劝说别人去学习的原因所在 。   在墨子看来,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兼士。」墨子希望培养众多的兼士,以利于国家的统治与稳定。《尚贤上》篇记载: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意思是说,若国家拥有众多贤良人士,那么国家的治理就厚实、稳固;若国家拥有的贤良人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理就薄弱、动荡。因此国家的执权者的首要任务,是使贤良的人增多。如何使「贤良之士」亦即「兼士」增多呢?那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来培养了 。 第二节 谈辩、说书与从事   按照墨子的意见,一个良好的国家必须由「贤良之士」来管理或统治。这样人民才能享有安居乐业的生活。「贤良之士」的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厚乎德行」是说个人的品德要好;「辩乎言谈」是说必须对修辞或论辩的艺术有良好的素养;「博乎道术」是说要具备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