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与黑――本土企业国际化中深色资本.docVIP

蓝与黑――本土企业国际化中深色资本.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蓝与黑――本土企业国际化中深色资本

蓝与黑――本土企业国际化中深色资本   蓝星已经是一个中国领先的化工集团,黑石是全球顶级的战略投资者,他们的联姻铺陈了一个故事的两种开端。对于蓝星集团总经理任建新来说,这只是蓝星走向国际化的开始;而对于黑石而言,入股蓝星也不过是它中国布局的起点。      目前多数国内媒体在叙述蓝星故事时都以1984年任建新带领“六个半人”创业开始,因为正如娃哈哈、联想等中国 “草根企业”一样,蓝星也拥有一个神奇的开端。但或许若干年后,世界媒体再谈到蓝星故事时,“2007”这个年代,连同“黑石(Blackstone)”这个名字将写在故事的第一页。      蓝星扩张的三大支点         本土企业的成长目标大致分为两步:首先是国内领先,继而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跨国公司。而这之间的衔接和跨越对于企业常常意味痛苦的蜕变。而蓝星的扩张实践却部分地改写了这个逻辑。这跟企业家任建新很擅于借助外界力量,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快速发展不无关系。蓝星的扩张史中满是任建新“大卫击倒歌利亚”般以小博大的“石头”,“石头”的大小、形状、性质以及出现的时间完全在任建新的设计与掌控之中。从蓝星发迹的脉络中不难看出各个时期蓝星的不同支点。      技术支点   1984年,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中国绝大多数企业还可望不可及的时候,任建新所在研究院的一项闲置酸洗技术被他信手拈来,由此开创了他中国化学清洗行业的蓝海。   1996年,蓝星兼并并重振星火有机硅厂,由此步入化工新材料行业。其时,许多国有化工企业虽已引进先进技术,却由于管理等问题濒临破产。蓝星从市场中主动物色兼并对象,并将 “星火范式”复制到其他企业,几乎全部取得了成功。   截至2005年,蓝星共并购超过100家行业内的国有企业。就这样,在国内化工新材料领域,蓝星通过大规模并购的方式掌握了最先进技术的同时掌控了较完整的产业链。   2006年,蓝星在国内对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兼并整合已基本完成,目光开始转向海外企业。2006年初,蓝星并购法国安迪苏(Adisseo)公司,成为世界第二大的氮氨酸生产企业;同年4月,蓝星并购澳大利???最大的聚乙烯生产商――凯诺斯(Qenos)公司。10月,蓝星全资收购法国罗地亚(Rhodia)公司有机硅业务。在进一步“吞食”国际领先技术的同时,蓝星开始迈出了通往国际的第一小步。      政治支点   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底任建新进入江西星火化工厂的名义是原化工部工作小组组长,或许可以说,如果不是政府的支持,蓝星大规模兼并国有企业的历史可能不会开始。任建新这个身份的得来并不是“天赋”的,一切尽在其努力筹划中。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原先的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企业,如联想、海尔、TCL等纷纷开始改制。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国有企业只有经过股份制改造或者民营化才有出路。但任建新非但没有动心,反而“逆流而动”。1996年,公司总部迁入北京后,蓝星选择挂靠在化工部的翻牌公司昊华之下。2000年4月,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交由中央管理。2004年,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后,蓝星成为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下属专业公司。   任建新的“主动投靠”在当时看来,如果不是为了谋求“政治前途”,那简直是太令人匪夷所思了。而在本土企业经过改制、私有化、合资等轮番洗礼后,人们再回过头来看任建新的选择,不得不承认是有一点道理的――“央企”或许是一个更容易获得各种资源的平台。蓝星迁入北京是在原化工部的帮助之下,蓝星集团发起设立了“蓝星清洗股份有限公司”,并公开上市。蓝星集团1996年在北京投资建设研发和生产基地都是在原化工部大力支持的结果。而且实际地说,在成为央企之后,蓝星就从未曾为资金发过愁了。         舆论支点   近年来,任建新似乎一直给人一种印象:极其低调,但低调的不简单。   记者采访了一位跟踪研究蓝星成长历史的专家。在他看来,任建新实在是利用现代传播工具的高手:   在蓝星清洗暂露头角之时,任建新几乎囊括了相关的所有政治荣誉,他连年被评为甘肃省人大代表、优秀青年企业家等。甚至还有人以任建新和蓝星为原型拍过一部电视剧,并在央视播出。在上世纪80年代,任建新这种宣传手段实属前卫。任建新当时的高调原因很简单:化学清洗行业当时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任建新需要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这个行业,以打开市场。   而在蓝星迁入北京,开始大规模兼并国有企业之时,任建新开始埋头做事,极其低调。在重振星火厂之时甚至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风波。星火厂的试车成功在当时十分轰动,当时的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听到消息十分震惊。之后,化工报的一位记者就此写了一篇十分精彩的报道。但在该报道已经上版,报纸即将付印的时候。任建新却向报社要求撤稿,在得到“是否撤稿必须由化工部部长决定”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