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永盛和”遗址所想到
从“永盛和”遗址所想到
“永盛和”是一所专门培养河北梆子兼教昆曲的艺术学校。座落于河北省永清县刘街村(原刘靳各庄村)。它原是清朝道光年间翰林院士刘源灏、刘源俊同胞兄弟的故居,后由二翰林之子刘铁山、刘卓生于清光绪年问(1885年)在此创立“永盛和”戏剧科班,每科三年时间,前后五科,共培养了70多名优秀艺术家和演员,成为当时全国戏剧科班的姣姣者。
李桂春,著名河北梆子、京剧、武生演员,23岁在无津挑班演出,1920年后长期占据上海演出市场,他武功精堪,表演如火纯青,在大上海红极一时,他所使用的机关布景与剧情紧密结合,开创了我国舞台美术的先河。青出于篮胜于篮,他培养的儿子李少春成为我国著名的戏剧名家。当年父子同台献艺,在戏剧舞台上更是名声大赫。至今,河北霸州市仍建有李少春大剧院和博物馆,以示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家。
直隶新派梆子泰斗魏连升??艺名元元红,民国初红遍天津,河北及东北三省。他在原河北梆子的基础上,对唱、念、做等诸多方面进行大肚的创新与改革。根据当时史料记载,“此调一出,风尚新所趋,全是元元红派,于是,离开老路梆子,单独树立一派”,他上演的主要唱段,经当时的百代、哥伦比亚、老晋隆等唱片公司制作的唱片发行量很大,在社会上也广泛传唱。
成于内而红于外的郝永雷,出科于“永盛和”,专功京剧、河北梆子“武丑”。巡演于天津、霸州、固安等地。1928年由于他“轻如燕”的精堪武功被外国人相中,应邀到蒙古、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卢森堡等国家演出,后与英国伦敦女士弗郎塞斯女士结为终身伴侣。他毕生致力于戏剧武功的演出和教学,为我国的国粹艺术弘扬到海内外做出了突出贡献。
郭小福出科后成为天津风格的武丑中的代表人物,草上飞,其武功成为同行之冠,尤其在天津四大名园最盛行的台上铁梁硬功夫,草上飞更堪称一绝,李顺来著名黄派武生,与当年高福安、张贵轩并称梨园武行“三壮士”。
马月楼、马玉亭、王永庆、瞎达子、赵风鸾、陶顺义、大风(后去台湾)、铁锅圈……(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枚举),这些非常优秀的演员也遍布全国各地剧坛,“表演如真,名伶皆在此间练,技艺精湛,好戏惧出永盛和”,这是刘仲武老先生为永盛和撰写的楹联。真正道出了“永盛和”在戏剧人才的培养,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为中国戏剧舞台上培养了大批艺术家和优秀演员的科班艺术学校(占地20余亩,数个四合院,数百间房屋)古色古香的建筑都是麽砖对缝,砖、瓦、石雕刻精美,装潢考究,如今已是残恒断壁,满目疮痍,仅存的是过去演员排练大厅和北院三间祠堂(己为个体塑料加工厂)其他建筑早已夷为平地。排练大厅由于历径200余年的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及人为破坏,门窗皆无,屋顶早已透天漏雨,遭遇爆雨袭击,随时都有塌顶危险。孤零零的排练大厅矗立在杂草丛中,显得那样的孤独、无援、无助。200多年来它默默注视着人世间的变迁与沧桑,诉说着昔日的喧嚣与辉煌,今日的无奈与凄凉。为此,戏剧研究专业部门,考古部门都曾上述有关省、市、县有关部门,请求给予“永盛和”修缮、保护、整理和发掘,但至今杳无音讯。
由“永盛和”遗址联想到我们当前戏剧艺术的窘状,也就在情理中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
1.现在所有艺校都不同程度地招不满学员,艺校倒闭的现象有时有所闻,艺校没有多少学员可供剧团挑选,剧团也就失去了选择优秀演员、优秀人才的来源和基础,无可奈何地采用那种“矬子里拔将军”的做法,来补充剧团的或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演员哪有好效果,没有好效果从哪吸引更多的观众,直至造成剧团效益逐年降低,演员收入日益减少,面对此情此景,学生家长也望而生畏,也不敢再把孩子送到艺校学习,艺校也愈加难以维持,如此恶性循环。
2.现在的剧团绝大部分实行个人承包制,这种承包制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大锅饭”,对调动演员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承包者过多的考虑个人收入的多寡,又在一定程度上挫伤部分演员的积极性,使许多有实力的演员心理失衡,觉得所演角色及所起作用与自己收入不能对等,更觉得自己如此的付出,演出收入的绝大部分却装进了承包者的腰包,以至于跳槽,走穴,转岗……宁可几个人组织起来给人唱堂会,给红白喜事说说唱唱,吹吹打打,也不愿再回剧团给承包人使唤,进而造成人才的进一步流失和浪费。
承包者为弥补人才不足也好,或为迎合某些观众也罢,现在剧场已经很难看到整场整出的戏剧演出,大多以折子戏或戏剧选段出现,间加进一些小品、舞蹈、歌曲等,凑得整场的演出,只要能达到承包者的经济利益,什么艺术水平高低,什么低级趣味,什么庸俗不堪也在所不辞,这样的演出在城市已经没有市场,承包者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农村,承包者可能在当时还能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没有真正艺术水平,缺少艺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