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渝川黔交界处石蟆镇
渝川黔交界处石蟆镇
石蟆镇,这个名列重庆市“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古镇,一点都没辜负今春四月的美丽节令。我到那里的时候,陌上春花正开,身边是缓缓的游人,缓缓的归人,眼前是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呼吸和脉搏不知不觉就被带得慢了。这是明清年间山野小镇的生活节奏,当时的寻常已经变作了如今的奢侈。
石蟆镇地处渝、川、黔三省交界,自元朝末年建镇,迄今已有600多年。沿街总能遇上明式的瓦当和清式的雕花,一座座古老的屋宇比史书更加真实可信。走到老街下场口三角坝边,会看到一块蛤蟆形状的巨石,当地老人说这就是石蟆镇得名的由来。围绕着这块巨石发生过许多奇诡的故事,无一不是子不语者,当地老人讲得信誓旦旦,游客只是听得将信将疑……
青石板上的明清身影
其实这个小镇的分量并不需要借重任何传奇,它自古就是自黔北赤水、川南泸州通往重庆的必经之地,来往的商贩、行人都在这里歇脚。从今天的石蟆镇基本可以看出解放前的规模:客栈、中西药铺、油、糟房、竹、木、铁器、手工纺织、缝纫、百货布匹和油腊纸杂店、茶馆多达300余家,商贸十分繁盛。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石蟆镇更是得天独厚:东边与重庆文化名镇白沙、塘河接壤,南和西则紧邻着四川的合江县,北边又同永川朱沱、松溉镇相望,是重庆名副其实的“西南大通道”,今天更是渝滇高速路的必经之地。
从人文历史上来讲,石蟆古镇更是历史悠远,文化底蕴深厚。古镇拥有古场镇、古道观寺庙、古庄园、古山寨、古摩崖石刻、古墓葬六大景观类型。这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布局讲究、结构精巧,尤其是那风格迥异的摩崖石刻和木雕,不仅构图别致,造型优美,还极富故事性和古文化内涵。而小镇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它独特的边界地理位置赋予它的神秘气质。
如果拜访石蟆古镇,首先要去的地方当然是“老街”。
步入石蟆老街,如同步入了一条幽深的时空隧道,古场镇悠悠的古风古韵瞬间扑入眼帘。老街很窄,宽不过5米,但长却有近千米。街面通通由青石板铺就,布局上,沿街的房屋全都错落有致,整个场镇利用浅丘脊沿着西北方向蜿蜒而建,看上去如同“龙身”起伏。街道上的有些坑洼里还遍布着绿茸茸的青苔,透着古旧的气息。而老街的房屋则多系青瓦顶、木板墙,悬山式、穿逗式木结构,形成了另一种锈蚀的风景,给人凝重的历史沧桑感。
最让人感叹的是老街的屋檐,它们全都由碗口粗的圆木柱支撑着,在木柱的底部,又由一个敦实的青石来垫基。这种朴实而实用的建筑风格,不仅充分展现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也充分展现了此地建筑受川、渝、黔三地影响而形成的独特风味。我们来到老街的时间正逢赶场天,窄窄的老街,人群熙熙攘攘:老者们肩背背篼,白帕缠头;年轻的姑娘小伙们则是花枝招展,服饰新潮。在敞开的老式门铺面里,传统的草药铺、蔑匠铺、铁匠铺、剃头铺、小吃摊和现代的家用电器、百货用具商店交相辉映,古今相融……
清源宫里的香樟王
沿着老街,拐进古巷的深处,就是名闻遐迩而且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庙宇――清源宫。据《石蟆乡志》和有关碑文记载:清源宫建于明代正德5年(公元1510年);继建于清代嘉庆18年(公元1813年);培修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距今已有500年历史。
坐北向南的清源宫,占地8000多平方米,这栋风格独特的建筑呈复合院布局。在庙宇的两边,有着10米高的风火墙相隔,显示出渝文化的特有风貌。此外,抬梁式的砖木石结构,镂刻浮雕,飞檐翘角,青砖绿瓦,而三殿一院加戏楼则又表明它受到黔文化的浸淫。而清源宫两边对称的男女宾楼,前正后三殿则由32根大圆石柱支撑,体现的则是明清特色。尤其让人感叹的是:庙宇周围那古树参天的景象,其中最大的一棵樟树高达30米,胸径2.2米,需要5人环手方能合抱,是重庆市一级保护树,人称“香樟王”。
清源宫的来历颇为传奇,早在隋朝,青城山道士赵昱被朝廷征召做了嘉州太守,任上以道术斩蛟龙、平水患,力保蜀地平安,所以百姓建祠祭奠,奉为神明。自隋入唐之后,唐太宗亲封赵昱为神勇大将军。其后唐明皇入蜀,加封赵昱为赤诚王,宋真宗时又加封赵昱为道教真神,赐名“清源妙道真君”,清源宫便是祭祀清源妙道真君的道观。数百年来,这座清源宫都是渝、川、黔三地善男信女们共同膜拜的场所。
清源宫内最富传奇色彩的文物是一座石山,石山长3米,高2米,厚1米,有草有木,千姿百态。当地人说,在清朝道光年间,宫廷有位叫做卞世纯的太师,原籍为江津稿子龙井湾,本来,卞世纯是道光皇帝的老师,但由于他和道光皇帝的母亲(嘉庆皇帝的妃子)有染,所以告老还乡。离开京都的时候,卞世纯依依回首,道光皇帝就问:“爱卿,还有何求?”卞世纯一时无言答对,这时候他正好看见屏前有座石山,便惶惶答道:“石山可爱。”于是,道光帝就以石山赐赏。没有办法,卞世纯只好不辞万里之遥,将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