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湾民间信仰区域特色与河洛渊源
台湾民间信仰区域特色与河洛渊源
历史上入台的汉族移民绝大部分是祖籍河洛地区的闽粤籍移民后裔。无论是迫于生计前往台湾垦殖开发,还是因为政权更迭或其他原因前往避难寻求生计,他们都不是以离开家乡为目的,而是以重返家园为旨归。加上岛内居民冲突频繁,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民间信仰便成为他们无助时的心灵寄托与精神安慰。台湾民间信仰虽然主要直接来自闽粤,但追根溯源是与河洛文化一脉相承的。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台湾民间信仰的生存状态及其主要特点,探讨台湾民间信仰与河洛文化的渊源关系。这对进一步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认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合作与交流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台湾民间信仰生态及其区域特色
明清以来,随着大量闽粤居民迁徙台湾的同时,也将其民间信仰带到台湾。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当今台湾民间信??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归纳分析台湾民间信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台湾民间俗神庙宇众多且香火旺盛。一是民间信仰所崇拜的神种类繁多且以人物崇拜居多。据《台湾省寺庙教堂调查表》(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60年),台湾地区的主祀神多达247种。除19种佛教神、13种道教神、20种自然崇拜神、1种庶物崇拜神外,其余都是诸如妈祖、关帝等灵魂崇拜之神。尽管佛光山、慈济、法鼓山、中台禅寺等台湾佛教寺庙的规模和影响都不小,但真正与民众生活密切、影响巨大的仍然是民间信仰,例如妈祖,光台湾岛内就有三分之二的人信仰。二是台湾寺庙数量多且明显呈上升趋势。清乾嘉以后,台湾逐渐进入定居社会,民间信仰迅速发展,大小庙宇遍布城乡。据台湾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年底,全台寺庙和教堂多达14993座,每县市平均600座,每个乡镇市区平均41座。与1981年的5539座相比,寺庙总数在近30年内增加了近两倍。即便是与2007年的14841座相比也增加了152座。三是台湾民间信仰的神明以闽籍居多且相对集中。据1981年统计,台湾民间信仰近300 种神,其中前20位神的寺庙占总数的83%以上。妈祖、王爷、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开漳圣王、广泽尊王、开台圣王等闽地或闽籍神位置明显靠前。
2.台湾民间神大多被赋予救助海难权能且神通广大。一般来讲,神近乎人,其神力是有限的,每个神的权能都有比较清楚的界限。但在台湾,不少从大陆移植过来的神都被赋予了海上救苦救难等方面的职能。险恶的台湾海峡因受季风影响,海水流速强,漩涡大,海面伴有不同颜色的斑纹,素有“黑水沟”之称。往来船舶一旦陷入漩涡不是触礁沉没就是随波漂流,不知去向。即便侥幸登岛,大多数人也因为不适应那里的水土而生病致死。为摆脱各种恐惧不安,渡海的移民只能祈求和依靠神灵的护佑。由于地理上的海洋性特点,使台湾民间信仰神明大多被赋予“入海能搏浪救生,进山能扶伤治病”的职能,即便是原本从河洛地区传来的神灵也是如此。如关帝爷本为军神(或兵神、武神)、财神,传入闽粤等地后已变成无所不能、无所不管的保护神。奉祀入台后同样神通灵验,在台湾为数众多的神明中位置明显靠前。又如城隍,本非海神,可是在平潭等地,人们出海前均向城隍祈求平安。至于海上保护神妈祖在台湾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及影响更是远远超过妈祖的故乡福建。这些都是移民为适应新的环境所做的权宜性调整。
3.台湾民间信仰区域特色鲜明且具有较强的祖籍乡土观念。“历更五代,终极两宋,中原板荡,战争未息,漳、泉边民,渐来台湾……蒙古崛起,侵灭女真,金人泛海避乱,漂入台湾。宋末零丁洋之败,残兵义士,亦有至者,故各为部落,自耕自赡,同族相扶,以资捍卫。”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台湾族群的历史源流,也不难理解台湾民间信仰的移民性特征。由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迁入台湾的闽粤移民因比较零散不易形成较大的家族集团,所以,台湾的民间信仰不像中原和福建等地那样具有明显的宗族性,而是以各自的府县祖籍在较大区域内组成相应的信仰群体。如漳州的开漳圣王、三平祖师,泉州的清水祖师,嘉应州的三山国王,汀州的定光古佛,福州的五福大帝,等等。因而,台湾不同地域的民间信仰带有比较明显的排斥性。在台湾,泉州籍人一般不奉开漳圣王,漳州籍人一般不奉定光古佛。来自不同地域的移民之间一旦发生纠纷,对方的神像、神庙往往成为攻击和破坏的主要对象。如在清代台北漳泉械斗中,泉州籍人故意攻击漳州籍人的开漳圣王庙,并捣毁其庙宇,损坏其神像。这表面上是为争水争地发生的械斗,实质上是不同地域移民的信仰意识冲突。
4.台湾民间庙宇普遍存在诸神合祀现象且多教融合趋势明显。在台湾本岛及金门、马祖、澎湖等地同一个庙宇中,佛、道、儒三教及众多民间神往往同时受到供奉。这种越来越普遍的诸神合祀现象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精神,而且彰显着三教合一或多教合流的发展趋势。如台北的慈护宫正殿祀妈祖,陪祀孔夫子、释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