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眼睛》双重意识主题.docVIP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眼睛》双重意识主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眼睛》双重意识主题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眼睛》双重意识主题   摘 要:本文指出黑人女性的双重意识是《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所在。“双重意识”是黑人评论家杜波依斯提   出来描述那些生活在美国社会贬低自己和他们自己文化的黑人的两难处境。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 佩科拉 双重意识 悲剧      非裔美国文学在20世纪经历了三次繁荣:一是20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作家群主要是诗人和小说家,如:兰斯顿#8226;休斯、简#8226;图默、佐拉#8226;尼尔#8226;赫斯顿等人; 二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崛起,主要成就是小说创作,影响最大的有里查德#8226;赖特、拉尔夫#8226;艾里森、詹姆士#8226;鲍德温等,他们的小说展现了“抗议”主题;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批作家脱颖而出,取得骄人的成绩,以托妮#8226;莫里森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标志, 主要代表作家有托妮#8226;莫里森、艾丽斯#8226;沃克、玛雅#8226;安吉娄、伊斯梅尔#8226;里德等。   由于是奴隶的后代,美国黑人长期遭受种族压迫和歧视,无法也不可能摆脱那段备受欺辱的创伤和历史记忆,在作家的无意识中始终跳不出种族关系的圈子,但是,当代非裔美国文学大大超越了20世纪的前两个阶段,他们赋予了非裔美国文学许多新特征:关注历史(作品具有历史的厚重干)、题材更广泛(突破了赖特式的“抗议小说”,主题扩展到黑白文化间的相互关系、自我、身份等)、女性主导(探讨黑人女性经验, 揭露性别歧视和女性的多重意识)以及表现新手法(突破传统,运用后现代多元化手法)。可见他们在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下拓宽了以前作家描述的对象范畴,不只将眼光局限于种族关系,同时对女性、美国以及人类的生存处境予以高度关注,如:托妮#8226;莫里森,这极大丰富和补充了美国文学的内容,为多元发展的美国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成为美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非裔美国文学因此也从美国文学的边缘地带走向了中心。   托妮#8226;莫里森作为历史上惟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非裔美国文学新潮中最耀眼的一颗星星。她的作品??深扎根与美国黑人历史、传说和现实之中,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其文学语境涵盖黑人、妇女和美国。深切关注黑人的生活境遇及其在双重文化冲突中的命运,探索他们的内心体验,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精神世界。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叙事技巧上讲,莫里森都把非裔美国小说推向了新的高度。   就探索黑人女性的内心而言,《最蓝的眼睛》是一部经典之作。莫里森在本书中讲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主流社会流行的审美标准对黑人的影响与戕害。在白人文化价值观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里,把黑与丑等同起来的偏见渗透到每个角落,包括对孩子的文化教育。黑人青年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无法体察到自己的文化价值,只有在追求主流文化中力图实现自身价值。故事的女主角佩科拉便是其中的典型。她朝思暮想,渴望一双蓝眼睛、一头金发和拥有白色肌肤。一旦拥有这些,情况会大不一样:她自己会更加引人注目,父母不再打斗,父亲也不会酗酒滋事。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果真有人关注她时,悲剧也就随之降临,她那酗酒成性的父亲强暴了她,使她怀孕,最终致使其精神崩溃。   关于本书的主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认为黑人女性的双重意识是该小说的主题所在。“双重意识”是黑人评论家杜波依斯于1903年率先提出来的,在于描述那些生活在美国社会贬低自己和他们自己文化的黑人的两难处境。杜波依斯指出,“黑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人总是感觉到自己的双重性:一方面是美国人,另一方面是黑人,两个灵魂,两种思想,两种无法调和的抗争;两种冲突的理想同在一个黑色的躯体里。” 若黑人要求得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会用两种思维方式来思考,即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白人男性的思维方式。   从广义上讲,白人文化已经抹平并消解了布里德罗夫一家(the Breedloves)的黑人性和整个黑人社区的凝聚力。佩科拉的母亲波琳(Pauline)将丑陋与黑色等同,她由于自己和女儿丑陋的皮肤而憎恨自己和她的女儿,最终因为珍视一切白色的东西而选择到白人家里去做仆人。如此一来,她可以远离她认为低下卑微的黑人种族,而亲近不断排斥她的一切白色的事物。事实上,她也落得游离于黑白之间的地步,处于被连根拔起的漂泊状态之中。   众所周知,在奴隶制时期,非裔美国人(黑人们)有着强烈的社区责任感。在他们被当作奴隶或者牲口买卖时,为了度过难关、摆脱内心的痛苦,他们便求助于社区的团结一致,这可是非裔美国人的优良传统和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然而,该小说描述的社区完全不同,它已经麻木不仁,甚至成为加害孤立无助的佩科拉的帮凶,何谈她居住的社区的凝聚力呢?生活在如此冷漠无情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