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西方文学中“模仿者”共性
东西方文学中“模仿者”共性
摘要:英裔印度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维·斯·奈保尔的《模仿者》通过自传形式的载体传递了多种文化形态作用于同一时间、空间、人物身上的“新混血儿”文化身份的复杂与纠缠。作者及他笔下的人物无法完全“抵达”多种文化任何一方,他被悬在当中,充满了异类感和漂泊感;终身在边缘化中生存。同样,中国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其际遇曲折离奇,一生竭力逃避世俗主流,生活中刻意让自己边缘化,在其作品中“模仿”多重身份,然而全都倒影了作者对号入座的“模仿者”角色饰演,其结局与奈保尔何其相似,在漂泊无根中了其终身。
关键词:奈保尔《模仿者》,张爱玲、东西方文化冲突,边缘化生存
一、后殖民文学
后殖民文学,以殖民地少数民族、移民、当地土著作家为代表,与主流文学分庭抗礼的非主流文学。他们站在本民族的立场,去欧美传统化,通过具备自身特色的语境与论调,描述本民族的生活,记录本民族的历史,反对殖民主义,反映社会现实,在当代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学分支。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就有奈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德雷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奈保尔(V.S.Naipaul)等后殖民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后殖民文学登上巅峰,也成为当代文学评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漂泊的奈保尔,无根的《模仿者》
奈保尔是一个具有印度血统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来自于他始终是一个“漂泊者”,“外来人”,在精神上的无所归依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激情。故乡印度让他深深的失望,出生以来的宗主国国籍及教育背景却也不能让他找到归属,身份认同的背离贯穿于他的一生,他的作品大多带有相当浓厚的悲剧色彩。在奈保尔的书信集中,他记述了在伦敦居住的种种好处以及英国文化的发达和先进,但因为他无法完全融入英国社会,就也时常有一种边缘感,并目‘时间愈久,精神上的孤寂感愈强。边缘化生存也在他的作品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从《印度:受了伤的文明》到《河湾》、到《模仿者》。边缘化生存的奈保尔在诸多身份中迷失,毋庸置疑,同样他的笔下“模仿者”拉尔夫·辛格有着作者的影子。《模仿者》是一部虚构性的自传体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以回忆录的形式,采用了时序颠倒的手法。“这里没有谁将我的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没有人注意我是否一致,我自己选择角色,可以扮演最容易和最有吸引力的人。”
小说主人公拉尔夫·辛格和他的伊莎贝拉同胞一样,是个模仿者,其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被西方模式控制和扭曲。辛格厌恶岛国的生活,到英国学习,谋取自己的成功之路,寻求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归属。由于从小所接受的殖民地教育和宗主国高等教育影响,他形成了与宗主国一致的政治价值观,这表现在他在生活细节上对宗主生活的羡慕和模仿。他成了人们期待的某种人,并且他总是在等待别人眼中的反应。他还把自己原先带有明显印度色彩的名字拉吉特·克力帕辛格改为英国化的拉尔夫·辛格。然而,辛格一生的“模仿”终究是失败了——他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英国人。他被宣称已成为文明人。可是追本溯源,他仍又不被当成文明人。他竭力趋同,却仍被贴上异类的标签。辛格曾梦想在英国国土上寻求一个伟大的世界,但当他逃离伊莎贝拉去英国寻求庇护时,发现英国也像伊莎贝拉一样拒斥他。他不可能再回到伊莎贝拉,但英国又不是他的家,他已经别无选择,只能流亡……
三、张爱玲离经叛道的世界,多重角色的“模仿者”
张爱玲一生离经叛道、极具传奇色彩和争议。1944年张爱玲极具争议与胡兰成相恋。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孤独的病逝于加州的公寓,终年75岁。张爱玲的的绝世才情并非是由她小资生活的情调所带来,而更多是被她一生的边缘化生存逼出来的。与奈保尔相同,张爱玲一生同样在迷惑的身份认同中来回,她的一生际遇也因她刻意的边缘化生存方式而曲折离奇——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却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两,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极端的边缘化生存也同时也成就了她作品的辉煌;在她不同的“模仿者”中都有她精心装扮的影子。
《半生缘》中所有人都是以悲剧角色出现,那时的中国,没有人是真正幸福的。首先是并不相爱且互相排斥的世钧与翠芝结婚,然后是爱着爱翠芝却又远走他乡的叔惠,另外曼璐也没有通过曼桢留住丈夫,并且在疾病与深深的自我谴责中死去,而曼桢虽然嫁给了祝鸿才却完全是因为母爱,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