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化学,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PPT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酒;;乙醇的医疗作用:有加快人体血液循环,
使人兴奋作用。在人体内新陈代谢主要靠
肝脏进行。当人体内含有大量酒精时,酒
精不能及时代谢就在肝脏和大脑内积畜,
损害人体的多种器官。;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 ;二、乙醇的物理性质;思考乙醇可能结构;实验1:观察钠的保存方法,并向1至2mL无水乙醇中投入一小粒金属钠。;比较.思考;H—C—O—C—H;三、乙醇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球棍模型; 请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说说乙醇有哪些化学性质?;1、可燃性:;2C2H5OH+2Na 2C2H5ONa+H2↑;乙醇还能发生什么反应呢?;3、乙醇的催化氧化;2Cu + O2 == 2CuO;1、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马上放入下列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取出,铜丝质量不变的是( )
A、稀硫酸 B、酒精 C、NaOH溶液 D、醋;[资料]1998年1月26日,山西省文水县一不法分子利用工业酒精加水勾兑成散装白酒出售,工业酒精中含有一种有毒的物质甲醇。从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山西省朔州市大规模中毒事件。在当时,共有222名群众中毒,27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事件,在当时成为全国各个媒体广泛关注的焦点,被人们普遍称之为“朔州毒酒案”。
;假如你是一名采购员,如何检验一瓶无乙醇中是否含有水?;3、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mol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可以生成3mol的氢气
B.乙醇与水的混合物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
C.乙醇不易挥发
D.乙醇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氧化反应;小结:;;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一、分子组成与结构;二、物理性质;讨论:1、上述实验说明乙酸具有什么性质?;CH3COOH CH3COO-+H+;Mg + CH3COOH →;为什么老酒越陈越香呢?;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并可闻到香味。乙酸乙酯:CH3COOCH2CH3;1、为什么要先加酒精,后加浓硫酸?
2、乙酸乙酯为什么浮在液面上?
3、为什么要加碎瓷片?
;4、蒸出的乙酸乙酯中含有哪些杂质?
5、为什么要将产物收集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
6、反应中浓H2SO4的作用是什么?
;7. 加热的目的:;2、酯化反应
CH3COOH+HOC2H5 CH3COOC2H5+H2O
酯化反应: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18; O
CH3—C—O—H;练习1、
关于乙酸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A)它是四元酸(B)清洗大理石的建筑物用醋酸溶液(C)它的酸性较弱,能使酸碱指示剂
变色(D)它的晶体里有冰,所以称为冰醋
酸;2、关于乙酸的酯化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反应
(B)属于取代反应
(C)酸去氢, 醇去羟基
(D)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3、用乙酸和含有 18 O 的乙醇发生酯 化反应, 关于 18 O 的存在正确的是:
(A) CH3CH2O18OCCH3
(B)H218O
(C)CH3CH218OOCCH3
(D)以上都不对;;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第三课时 酯 油脂 ;三、酯 油脂 ;三、酯 油脂 ;三、酯 油脂 ;三、酯 油脂 ;1.油脂是人类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是热量最高的营养成分。1g油脂在完全氧化时放热39.9kJ,是糖类或蛋白质的2倍;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天进食50~ 60g脂肪,能提供日需要总热量的20%~25%
2.油脂还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备用能源
3.油脂还能溶解一些脂溶性维生素,进食一定量的油脂能促进人体对食物中维生素的吸收。;2、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1)R1、R2、R3可以代表饱和烃基或不饱和烃基。
(2)R1、R2、R3可相同可不同。
(3)天然油脂、动、植物体内的油脂大都为混合物,无固定熔沸点。 ;3、油脂的物理性质;4、油脂的化学性质;肥皂的主要成分;酸性条件下;工业制皂流程简述;肥皂的去污原理;肥皂的去污原理;肥皂去污原理;;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常见的糖类;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思考:;糖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存在;为什么糖类过去又叫碳水化合物呢?; 但是碳水化合物这个名称现在已经不能正确反映糖类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特征,因为:; 2.麦芽糖(分子式:C12H22O11)、淀粉、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水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即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初中英语AI辅助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课件.pptx VIP
- 链家大区商圈经理述职.pptx VIP
- 2025年天津市农机拆解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反对本本主义》课件.ppt VIP
- 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小鞋店》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pdf VIP
- 卫生政策学 期末复习小抄.docx VIP
- 房地产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pdf VIP
- 电力系统北斗短报文业务消息报文传输流程、消息报文编码示例.pdf VIP
- 考研题库 《认知心理学》(第7版)(真题 课后习题 章节题库 模拟试题).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