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多”二难文化困境下族类文化策略.docVIP

“一”与“多”二难文化困境下族类文化策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与“多”二难文化困境下族类文化策略

“一”与“多”二难文化困境下族类文化策略   摘要:在后现代哲学的竞争游戏中,由单一主体所谱写的一元文化体系被相对主义离析为与形形色色主体所对应的多元文化,然而多元文化只是其所攻击的一元文化的“地方版”而已。后现代哲学的系谱学分析披露了一元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家史”,但没有展示出摆脱这一文化困境的可能路径。只有基于中国式“家系学”基础上的族类文化,才能有望摆脱文化绝对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二极振荡的二难文化困境,也才能真正实现不同文化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文化和谐。   关键词:一元文化;多元文化;文化绝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家系学;族类文化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3-0053-07   收稿日期:2010-09-12   作者简介:张再林,男,河北南皮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兵,男,河南驻马店市人,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讲师。   关于文化绝对主义的讨论,越来越像是一场射箭比赛。标靶的10环处用大字号镌刻着“一元文化”的标识,这个一度受人赞扬并给人类带来憧憬的字眼;诸选手挽弓搭箭,凝神瞄准靶心,眉间的神情透露了射中10环的渴望,甚至有的箭簇上还刻着曾令人生畏的字眼:文化相对主义。的确,对一元文化——文化绝对主义的最激烈攻难,可以说是来自文化相对主义。为争取平等而游行的马布里格青年高呼:“让我们共同生存,并保持我们各自不同的方式”。在如此之类的宣言中,文化相对主义出场了,尤其是后现代的勃兴,把文化相对主义推向前台。于是,“相对”也并非是潜藏在屋角、将在任何一个偶然的时刻对生活造成致命攻击的大毒蛇,相反,发难者以“多元文化”这样的词来挖掘文化相对主义的积极内容。   一、黄昏:一元文化的消隐   被约尔根·哈贝马斯称为“开创了后现代主义先河”的尼采,曾经以诗意的笔触谈到“黄昏”一词:“偶像(简言之,就是一向被称为真理的那种东西)的双腿是用泥士塑造的,至于偶像本身,也是人们凭空捏造的一个理想世界。现在已经是偶像的黄昏——用德???的话来说就是:陈旧的真理行将灭亡……”同样,文化绝对主义者所标榜的绝对的、同质的一元文化,在后现代主义者的眼光里只是一个“没有比它们更空洞的偶像”,实质是“人们凭空捏造的一个理想世界”。因此,模仿尼采的腔调,我们也可以说:现在已经是一元文化的黄昏,它的瓦解根本上源于自身的“被制作”。当然,每一种文化都有将自己的历史作为主角书写的企图,但从已经表现的、完成了的书写的历史看,我们主要分析的一元文化对象是西方文化;这个以自我为历史的主角的看法被亨廷顿讥诮为错觉和偏见,而且到20世纪末已膨胀为普遍的和狭隘的自负:欧洲的西方文明现在是世界的普遍文明。此处需要追问的是,西方文明中的普遍性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   一种历史的考察表明,对普遍性的寻求深植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之中。德勒兹曾用“树状结构”比喻自柏拉图以来的整个西方文化传统,根、干、枝、叶的“中心一边缘”结构正如光源之于光亮的关系模式,显示了“根”作为西方文化统一性的基础地位。柏拉图,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树状结构思想家之一,也是真理“绝对之光”的伟大传播者。在“向日式隐喻”中,柏拉图谈到,“太阳不仅使看见的对象能被看见,并且还使它们产生、成长和得到营养,虽然太阳本身不是产生”。“创造但不被产生”这个功能或许间接地启发了爱留根纳(Johu scotus Erigena,810-877)的《自然的区分》,分类中“能创造而不被创造的自然”对应的恰恰是上帝。当然这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首先,这个尊崇的“太阳”(理念)到了普罗提诺手里就变成了神秘的“太一”,“太一”超越一切的本体,不能用范畴限定,乃至不能用任何人类的语言来表达,甚至可以说“太一”就是上帝(God as the One)。圣奥古斯丁这样评价普罗提诺:“只要仅仅变动几个词的说法,普罗提诺就会成为一个标准的基督徒”。西方传统本体论所追求的终极存在视之弗见、听之弗闻、搏之弗得,因此也不能为人的感知所证明或反驳,后来基督教正是利用这一点把希腊人的“崇高”与自己信仰的“上帝”联系了起来,从而间接地把哲学“神圣化”。使徒保罗曾这样对雅典人布道:“你们崇拜但又不认识的,正是我现在要宣扬的。”保罗的话泄露了哲学所追求的普遍、永恒、终极、绝对、无限之类东西的秘密:本体作为超感性实体,完全脱离经验,如何为个体所确证和把握是一个不能通过自身得到解决的问题;同样,上帝也只是在自己的信徒内有效,与它自己平素所宣扬的无所不适的普遍性并不相配。   文艺复兴所肇始的启蒙运动擦亮了人的眼睛,真理的“先验之光”化为“认识之光”,开启了哲学上的认识论转向,但对同质普遍性的寻求并没有变。在德勒兹看来,笛卡尔、康德可说是堪与柏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