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近代中国综合记录”论郭廷以“史事日志”系列写作.docVIP

“一部近代中国综合记录”论郭廷以“史事日志”系列写作.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部近代中国综合记录”论郭廷以“史事日志”系列写作

“一部近代中国综合记录”论郭廷以“史事日志”系列写作   【内容摘要】郭廷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驱人物,所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等多种编年系事型作品,嘉惠学林甚多。“日志”体裁的写作,几乎贯穿郭廷以学术生涯的始终,堪谓其史学著述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他认为史事日志等于“一部近代中国的综合记录”,或曰“近代中国史的工具书”,由于强调历史事实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故视此史学体裁特别重要。考察郭廷以撰写“史事日志”的具体缘起和过程,并以此为中心重建近代史研究前辈学术交往的史实,可由一个重要侧面了解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早期发展的特点,并对当下研究有所启发。   【关 键 词】郭廷以;史事日志;中国近代史学史。   【作者简介】戴海斌,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   事中国近代政治外交史研究。   中国近代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一般认为,大约要到上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的概念才为人普遍接受[1]。相比于古史领域一轮接一轮新旧相攻、激烈争辩的热闹场面,民国时期的近代史研究似乎就寂寞得多。三四十年代以降,随着马克思主义史学勃兴,中国近代史研究地位陡升,由附庸而蔚为大国,名家辈出,成绩斐然。自李鼎声以下,华岗、何干之、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著述,实际成为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渊源。而今人言及研治近代史的民国学人,除唯物史观阵营的多位大将外,不过蒋廷黻、罗家伦、陈恭禄、郭廷以等寥寥数位。前两位被公认为近代史研究奠基性人物,引领风气之先,令人遗憾的是,后均转投政界,无暇著述。罗仅在方法论层面上作有《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和方法》一文,示人以研究“科学的近代史”之津梁,但开风气不为师[2]。为人所称道的蒋著《近代中国史》(后改名《中国近代史大纲》)初版于1938年,是他利用政治生涯空闲,在两个月时间内完成的,自定义不过是“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此后再无治学时间与精力完成更具分量的研究了。陈恭禄的学术生命延续至新中国建立后,但格于环境,创造力已不复当年。他后来出版的史料学著述内容大多沿袭早期讲义,而写作于1963年的“序言”中特别加入若干理论性话语,强调“历史是党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史观统率史料是正确的看法”[3]。   比较特殊的是郭廷以。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驱人物,早年即与罗家伦、蒋廷黻诸先生相过从,由垂手从教而至相与论学,交谊久长[4]。其个人著述亦堪谓丰赡,自1928年起已创拟《近代中国史》十九册这一规模宏大的写作计划,并有意与罗、蒋就近代史“合撰一书”,以供一般阅读[5]。从30年代开始,陆续推出一系列以编年系事为特征的“日志”型著作。更为人知的是,他作为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擘画创建,养成人才,使得一个新兴学术机构迅速成长为海外近代史研究的重镇,乃至卓然而立、孕育出一享誉学界的“南港学派”[6]。余英时谈专门研究领域发展,以易卦之“既济”“未既”取譬,前者以“大师”(或其学说)为中心,较带封闭性,后者则以“学”为中心,更具开放性,郭廷以创办近史所便是后者的代表,“近史所的多元化发展和成绩斐然,饮水思源,不能不归功于创始者的胸襟器识”[7]。著名美国史学家魏裴德一度陷于无边无涯的汉学传统无力自拔,无法为自己的事业准确定位,他将重建自信的关键,归功于“郭廷以的开创性伟业的启迪”,亦即把近代史视作一个独立自存的研究领域,他得以勇于承认自己不是一个汉学家,而不过是“一个有着一定的概括能力、同时又有着东亚地区某些研究知识的中国近代史家”[8]。   纵观而论,郭廷以可谓中国近代史研究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近代中国史纲》在香港出版后,即受到学术界和读者重视与欢迎,先后三版十三次印刷,80年代又在台湾刊行,目前在大陆也已有两个版本[9]。而人论及郭廷以的史学贡献,常常列举其多种以“史学日志”命名的著述。王尔敏归纳其师史学功力所在,“基本上是春秋家正宗学养,研治史事,重视年代学”[10]。综计其生平相关作品有《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二册([南京]国立中央大学,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二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中华民国史事日志》四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1985年)。此外《太平天国历法考订》([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郭嵩焘先生年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年)等书同样属于编年系事性质,也在其弟子归纳的“年代学著作”范畴内。可以说,“日志”体裁的写作几乎贯穿郭廷以学术生涯的始终,堪谓其人史学著述中最具特色的一种。那么,郭廷以撰写“史事日志”的缘起何在,这一史学体裁有何种价值和意义,它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史上又该做何定位?   一、“史事日志”系列编纂始末   郭廷以出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