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省吾身”之“三”虚实探析
“三省吾身”之“三”虚实探析
摘 要:古代汉语中,“三”“九”等数词存在“具体数值”与“泛指”,一虚一实两种意义,在理解这类数词时应当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词义。杨伯峻先生在对“三省吾身”的解说中,以“巧合”解释古代汉语中“数词+动词”与上下文指代相吻合的现象,有失稳妥。
关键词:三省吾身 数词 具体数值 泛指巧合说
一、对杨伯峻先生“巧合说”的质疑
“吾日三省吾身”一语出自《论语·学而》,原文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认为:“‘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上加数字,这数字一般表示动作频率。而‘三’‘九’等字,又一般表示次数的多,不要着实地去看待。说详汪中《述学·释三九》。”相应的,对于“三省”下文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杨伯峻认为:“这里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只是巧合。如果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论语》的句法便应该这样说:‘吾日省者三。’和《宪问》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样。”
杨伯峻先生的见解固然精辟,但仅仅以“巧合”来解释“三省”与下文的三件事相吻合,恐不无牵强。
为了验证杨伯峻先生的说法,首先,我们检出汪中的《述学·释三九》的原文:
一奇二偶,一二不可以为数,二乘一则为三,故三者,数之成也。积而至十,则复归于一,十不可以为数,故九者,数之终也。于是先王之制礼,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以三为之节,“三加”“三推”之属是也。三之所不能尽者,则以九为之节,“九章”“九命”之属是也。此制度之实数也。因而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何以知其然也?《易》:“近利市三倍”,《诗》:“如贾三倍”,《论语》:“焉往而不三黜”,《春秋》:“三折肱为良医”,此不必限以三也。《论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雌雉“三嗅而作”,《孟子??书陈仲子食李“三咽”,此不可知其为三也。《论语》子文“三仕三已”,《史记》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三战三走”,田忌“三战三胜”,范蠡“三致千金”,此不必其果为三也。故知“三”者,虚数也。《楚辞》“虽九死其犹未悔”,此不能有九也,《诗》:“九十其仪”,《史记》:“若九牛之亡一毛”,又“肠一日而九回”,此不必限以九也。《孙子》:“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此不可以言九也。故知九者,虚数也。推之十百千万,固亦如此,故学古者通其语言,则不胶其文字矣。(《汪中集》,2000年,第72页)
关于汪中的《述学·释三九》之说,刘师培在《古书疑义举例补·虚数不可实指之例》中又予以补充和发挥,他说:“古籍记数,多据成数而言。……盖古代书籍,以便于记诵为主,故记数之词,往往举成数以为言。”(俞樾、刘师培,1983:170)
诚如汪中及刘师培所列实例,在古代汉语中,“三”和“九”有时候只是表示次数的多,而非具体数值。这固然是古代汉语中客观存在的事实现象,然而,倘若据此便认为“三”和“九”在古代汉语中全部是虚数,则无异于否认“三”和“九”作为数字的存在意义,这是有失谨慎的。况且,汪、刘二人虽多举《论语》为例,但也均未明言“三省”之类系虚数也。
此外,关于语法方面,杨伯峻先生认为:“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上加数字,这数字一般表示动作频率。”“如果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论语》的句法便应该这样说:‘吾日省者三。’和《宪问》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样。”这种说法固然不无道理,而事实上,略检《论语》以及其他上古语料,的确可以发现很多与《宪问》篇的“君子道者三”相类似的句式。例如: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泰伯》)
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左传·文公二年》)
寡人闻之,立太子之道三:身钧以年,年同以爱,爱疑决之以卜、筮。(《国语·晋语一》)
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礼记·檀弓》)
需要注意的是,同样存在具体的指代,“三省”的“三”真的如杨伯峻先生所言,“只是巧合”吗?
二、语法句式与数词词义并无联系
王力(1999:155)曾指出,“三”字存在具体数值与泛指两种意义:“三:数目字。又泛指多次。泛指多次的‘三’字,旧读去声。”因而在面对古文实例时,应当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其词义。例如,王力(1999:183)在注解《论语·公冶长》“三思而后行”一句时说:“古人说‘三’的时候,往往不指确数的‘三’,而只表示次数很多。但这里和‘再’相对,所以仍应看做确数。”
对于杨伯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