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四”文学审美批评视野、建构与意义
“五四”文学审美批评视野、建构与意义
摘 要:“五四”文学审美批评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批评模式,纵向视野与横向视野构成批评活动的两个基本维度,时间历时形态与空间共时形态交叉互渗。与此同时,“五四”文学审美批评体现为诚挚性、独创性和宽容性的复合内涵,彼此之间互为补充、渗透和制约,共同建构了整体性的批评氛围。“五四”文学审美批评作为一种话语诉求,在不同作家和批评家之间保持了良好对话与争辩,也就保持了相对自由与独立,在启蒙背景下彰显出全面的审美阐释,为新文学的自由与自觉在理论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审美批评;双重视野;多层建构;积极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5018607
作者简介:首作帝,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浙江 金华 321004)
“五四”文学以先锋与革命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新文学纷繁多变的发展趋势揭开了崭新序幕,始终占据着令人瞩目的地位。在这场文学革命中,文学批评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新文学体系的改造与建构。“五四”文学弄潮儿往往兼备作家和批评家的双重身份,郭沫若1921年11月6日致郁达夫如是说:“批评不可冷却,我们今后一方面创作,一方面批评,当负完全的责任”①。各种各样的批评模式被广泛用于切入文学与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品被从伦理道德、社会历史、文化政治、语言心理等不同角度加以阐释,加之时代的大变动大转折,共同促使了多元化文学格局的形成。不过,有一点我们可能不太会注意到,尽管功利性的批评模式充斥着整个文坛,审美批评仍然以顽强的精神在知识分子之间广为流传和演绎,体现出“超功利”的本真性质。原因有二:一方面,审美批评是中外文学传统批评模式,具有历史继承性与再现性;另一方面,文学的本质和生命在于审美,正如古罗马文学批评家普罗提诺所言:“许多艺术作品都是为自己所独有的,它们是美的拥有者”②。普罗提诺突出强调了审美在艺术创作中的积极作用,作家往往基于美的规律从事创作,通过审美体验与提炼,最终使作品成为审美客体,也就是说,文学批评???基本立场应该是审美批评而不是其它,否则就有舍本逐末之嫌。事实证明,“五四”文学的审美批评实践,往往比一般的理论体系更生动形象、更丰富敏锐,因此给人以更多的启发和引导,从而促进了中国新文学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一、审美批评的视野
众所周知,“五四”文学取得成就受益于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促进。周作人评价“五四”散文:“我相信新散文的发达成功有两重的因缘,一是外援,一是内应。外援即西洋的科学哲学与文学上的新思想之影响,内应即有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假如没有历史的基础,这成功不会这样容易,但假如没有外来思想的加入,即使成功了也没有新生命,不会站得住。”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导言》,载《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其实,小说、诗歌、戏剧等文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取得成功!如果说作为内应的历史基础提供了土壤,那么作为外援的异域思想则提供了养料,“五四”文学正是在一个开放的时空场域中才得到充分表述和展开。与此同时,“五四”文学是新生事物,从内容到形式均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革命”使得它从一切桎梏中解放出来,寻求新颖别致与标新立异,大胆尝试与多方实验,不免给人以芜杂之感,然而这并不能否定“五四”文学体现出那个时代真实特征的写照,正如有学者概括的那样:“纵观这一时期的创作,也可以发现某些共同的文学兴趣与归趋,或者说是与‘五四’新思潮相关的体现在创作上的时代品格”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不得不承认,这功劳与先驱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他们的探索实验与审美情趣构建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制约与影响着“五四”文学的品格。“五四”文学批评家在开放时代背景下漂洋过海,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与洗礼,是西风东渐的有力实践者,在文学批评上拥有高瞻远瞩的气度,他们在考察“五四”新文学的时候不再局限于此时此地,而是将其置于阔大的时空境遇,过去与现在时空交叉,中国与外国纵横交错,体现出美学视野的自觉努力与理性诉求,批评的姿态呈现为开放式而不是封闭式。因此,纵向视野与横向视野构成了“五四”审美批评活动的两个重要维度,纵向指时间维度,将批评置于文学史发展的历时形态,横向指空间维度,将批评置于同时期文学创作的共时形态,它们又不是单向度运行,而是彼此熔铸,共建健康和谐的批评环境。
“五四”文学审美批评被置于悠久深远的文学史背景当中,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作为贯穿时间线索的演进和发展形态并非完全脱节和断裂,它们之间的历史连续不能一笔抹杀,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找到这种传承关系中取得的创新与进步质素。海外汉学家夏志清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