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隐性采访中道德问题
隐性采访中道德问题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采访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形式,是一种特殊的采访形式。
隐性采访中的欺骗性
隐性采访在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维护公众利益方面,起到了其他采访方式所不能起的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随着隐性采访题材的扩大、暗访工具的改进、参与隐性采访的记者和媒体队伍的壮大,由此引起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越来越多。法律问题集中在记者的采访权和被采访者的隐私权的矛盾上,道德问题集中在隐性采访中存在的欺骗性上。美国著名新闻理论家罗恩?史密斯把隐性采访中的欺骗分为三种:“被动欺骗,记者假装只是公众中的一员,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其他人不知道有记者在场的情况下收集信息。主动欺骗,记者策划某些事件以揭露别人的错误行为。化装采访,记者假扮成别的什么人。”①
被动欺骗形式的隐性采访引起的争议和纠纷比较少,因为这种方式不需要策划和伤害他人的活动,业内普遍对这种采访方式持肯定态度。普利策新闻奖不止一次颁发给这样暗访的新闻报道。例如《华尔街日报》记者托尼?霍维茨获得1995年普利策奖的作品就是一篇由被动暗访而得来的稿子。霍维茨假扮为一名工人,在鸡肉加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写了一篇反映工人日常工作状况的报道。
主动欺骗和化装采访却容易引起道德和法律问题,业内人士对此多持不支持态度。例如美国《芝加哥太阳报》为了证实政府巡检员勒索小旅店的传闻,派两名记者假扮为夫妇,买下一个旅店,取名“幻景”。旅店在水管和配电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但他们通过贿赂巡检员,使旅店照常营业。报社的摄影师藏在旅店的隐蔽处,拍下了政府公职人员收取贿赂的照片。照片在《芝加哥太阳报》上刊登出来,引起了整个芝加哥的震惊。虽然这则报道反响强烈,却并没有赢得当年的普利策奖。时任《圣彼得斯堡时报》首席执行编辑的尤金?帕特森说:“如果报纸以编辑的身份要求政府坦白、公开,而自己又隐瞒真相或掩藏动机,新闻界作为一个整体会在可信性方面付出代价。”帕特森一语中的地指出了此种???性采访方式的硬伤所在。
隐性采访中记者的道德缺陷
隐性采访确能获得第一手材料,写出独家新闻,在新闻竞争中占据优势。但一些记者为了让自己的隐性采访引起受众的最大关注,目光一味盯住“性”、“腥”之类的东西,或光顾黄色录像厅,或出入按摩房等不洁场所,暗访成了“访暗”。
还有的记者暗访不道德的事件,而自己的采访行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2003年8月某日,南京某报用大半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报道《记者卧底“富太太俱乐部”》。文中的记者成功地获得一位富太太的青睐,彼此间有了零距离接触。文中的小标题用了《侍应生原是男妓》等,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文中记者的所作所为很难让人和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形象联系在一起。
隐性采访的记者道德问题规避
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对当事人、记者、媒体造成三重伤害。隐性采访必须用之有道,才可减少道德问题和诸多纠纷。
隐性采访不是获知真相的最佳途径。尽管隐性采访存在这样那样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但隐性采访却成为越来越多记者的选择。为了揭露真相,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只要目的正当,不管手段是否正当,这都成了记者选择隐性采访的借口。隐性采访真的是记者揭露真相的最佳途径吗?隐性采访对新闻工作真的是利大于弊吗?
在采访中,记者稍遇困难,就怀揣微型摄像机、录音机,趁采访对象尚不知情就将其所作所为摄录。这样做不能不使人产生怀疑:新闻工作是正常的新闻采访还是类似公安系统的侦查工作?记者是新闻工作者还是特工?而且隐性采访大多有一定的危险性,记者在实施采访时,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安全,而不是职业道德。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常被忽视。
隐性采访在获知真相时,省去了记者艰苦、细致的采访工作,高效、快捷。但是,“记者的职业,就是要在不欺骗和不违背其他道德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采访到新闻。记者的专业,主要不在于写稿子,新闻稿在某种形式上是最简单的文体之一(仅复杂于公文体),记者的专业水平主要体现在获取新闻方面。”②
新闻工作者帕特森在对“幻景”旅店揭露政府腐败事件发表评论时说,《芝加哥太阳报》即便不戏剧化地买下那家旅店,也可以揭露芝加哥的腐败现象。他还说:“勤劳的工作和结实的皮鞋本来也能发掘出报道‘幻景’新闻所需的消息来源。”
隐性采访的滥用,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降低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形象,从长远看,对新闻采访,尤其是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是弊大于利。
采用隐性采访必须慎之又慎。鉴于隐性采访中存在的欺骗和记者的道德缺陷,故而隐性采访须三思而后行。我国还没有成文的法规规范记者的隐性采访行为。有些国家的新闻机构早已制定出相应的条文,使记者在采访时有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