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父从军”豪壮背后苦泪辛酸.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代父从军”豪壮背后苦泪辛酸

“代父从军”豪壮背后苦泪辛酸   【摘要】自《木兰诗》诞生以来,木兰的故事广为流传,木兰也一直以至忠至孝、智勇双全、淡泊名利的个性特征被世人讴歌赞美,却很少有人探究隐藏在“代父从军”豪壮背后的苦泪辛酸。本文从现代文化视角重新阐释这个千古女英雄,将人物放置在时代文化大背景和个人人生抉择的矛盾冲突环境中,以《木兰诗》的故事为底本,发掘木兰“代父从军”所面临的种种境遇问题,解读木兰作为一个普通女性所面临的人生困惑。   【关键词】木兰诗;木兰;代父从军;悲剧意蕴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4-0011-4   自《木兰诗》诞生以来,木兰的故事广为流传,不断被各种艺术形式(诗歌、小说、戏剧、弹唱、电影等)加工演绎,木兰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英雄人物之一。自古以来木兰一直以至忠至孝、智勇双全、淡泊名利的个性特征被世人铭记,她的传奇经历和高尚情操均被人们当作“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而讴歌赞美。尽管在人前,木兰汇聚了男权话语下所要求妇女具备的种种美德,忠、勇、廉、孝、贞,五德俱全。然而,当我们拨开所有笼罩在她身上的耀眼光环时,留给木兰的,似乎只剩下独自咀嚼自己的悲苦人生。一直以来,研究者也很少有人去探究隐藏在这一崇高形象背后的,作为女性的人生悲剧意蕴。本文从现代文化视角,将人物放置在时代文化的大背景和个人人生抉择的矛盾冲突环境中,以《木兰诗》的故事为底本,发掘木兰“代父从军”所面临的种种境遇问题,解读木兰的内心世界。   一、“代父从军”的时代文化背景   《木兰诗》最早著录于陈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中,《乐府诗集》将其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从诗中“黑山”、“燕山”等地名看,诗中反映的是东北库莫奚、契丹的战争。因此,这则故事和诗歌大约产生于北朝后期。再据诗中展现的风物人情及审美风尚,“将《木兰诗》归为鲜卑族的‘虏人歌’则较符合事实”。鲜卑族首领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开始了对北方的统一战争。到T439年,拓跋珪之孙拓跋焘统一北方,中间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从??结束了长达130余年的黄河流域的大乱,和南方的刘宋政权形成了对峙的局面。然而,北魏的政局极不稳定,统一不久即发生各种叛乱,镇压后,又与刘宋汉政权进行大规模战争。北魏连年的战争导致经济遭到大规模的破坏,人间呈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穷兵黩武的作战策略致使成千上万的青壮年男子应征入伍参战抗敌,造成了男女人口比例的严重失衡。   在北方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入侵和占领下,也迎来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同时促使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木兰诗》中即有比较浓重的中原汉民族儒学思想。“忠、勇、仁、义、孝、悌”,可以说,木兰是儒学理想的化身,代表了那个时代民众的普遍心理和共同情感。诗歌内容的情感旨归和审美情趣与汉民族别无二致,这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角力的必然。在无数次侵扰与反侵扰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方式不断地得到比较与取舍。进入农耕文明腹地之黄河流域的游牧民族,以征服者的姿态定居下来,如同古罗马征服古希腊,其文化却被古希腊文化征服一样,他们也往往被征服地区更高的文明所征服,逐渐改变原有生活方式,实现了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北朝时期,原本居住塞外的鲜卑、匈奴、羯、氐、羌等诸民族,完全占领黄河流域,与当地汉民族交流、融合。北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习汉法、依汉礼,鲜卑族逐水草而徙的游牧心态转化为以土地为本的农耕心态,浑然于中国之风。《木兰诗》恰恰体现了这种过渡与转变。原生农耕文化具有稳固、保守、内敛等特质,民众心理向往安定,对故土、家庭怀有特殊的情愫,对国家天然有一种责任感。木兰虽然是少数游牧民族形象,却具有中原汉民族的特征。   二、“代父从军”的女性人生冲突   当环境逼迫个人,使个人在面对道德责任和个人需求的冲突时,经历着强烈的内心斗争。发展到极致时,人可以突破自己原有的生理和心理承受极限,完成自己平时根本不敢想更不敢做的事,事情的结局甚至会出乎个人的意料之外,即人物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有这种能耐成功完成这件事。木兰即是如此,身为闺中女子,她敢于将正当的个人需求消弭在国家的利益中,让个人幸福和需求永远缄默,这足以称为一个悲剧。然而,这种悲剧精神和西方的悲剧精神——“指人面对不可避免的生命苦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的强烈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存欲望以及敢于同毁灭的必然性进行殊死抗争的勇气。在这种表现中,人的价值和人格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显示出超常性与崇高性”是迥然不同的,木兰在面对个人追求和道德伦理规范的冲突时,她的抉择是牺牲个人自由和利益而成就集体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自由和。幸福同所有阻碍自己满足个人正当需求的环境作斗争。由于文化传统不同,中国的悲剧具有中庸性质,木兰形象就是在这种中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