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求甚解”旧说新解
“不求甚解”旧说新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一句自况的话。这句话经过长期流传、演化,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口头上。但现代这句话的意思,一般都理解为“读书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入理解”,或是“读书马虎,浅尝辄止”,等等。这不仅失却了这个词的原意,而且词的感情色彩还带有贬义。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一篇托名自传,萧统《陶渊明传》、《宋书·隐逸传》等书都说它作于其年轻时;清人杨希闵《晋陶徵士年谱》、近人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则说它“盖必其晚年文字”。我也认为这是他的一篇晚年之作。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期,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士人重郡望、讲门第、追求做官、贪恋富贵;而《五柳先生传》则自称“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读书不求甚解”,这就表达了他对讲求出身、官位的不屑与否定,抒发了他甘于清贫、???守高洁志趣的情怀。这不仅是他的自况,也是他的自许和自赞。我们若将“不求甚解”当作读书不认真,前后文意岂不相悖!
因而“不求甚解”当作何解,无论是对正确理解这个词的词义,还是对理解陶渊明的为人,都值得一辨。
一
秦灭之后,我国先秦典籍多已散亡。汉兴,惠帝除挟书之令,文帝设五经博士,至武帝更置写书之官,命秦博士背诵记录,同时还广开献书之路,访求民间遗书,因而儒家经典陆续面世。记录下来或藏匿复出的典籍,由于时代变迁、今古文不同、名物制度的变异,如果不加以注释便不易读懂,于是汉人纷起传疏,有的以今言释古言,有的专详名物,愈来愈烦琐,尤其在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阐明经义往往求其微言大义,愈来愈冗长。这是汉儒注经之大弊。
陶渊明读书,颇厌汉儒注经的烦琐冗长,因而与之相对提出了读书“不求甚解”,这是对汉儒注经的大胆扬弃,他的“不求甚解”,并非不求深刻地理解,而是不刻意于一字一句的诠释,重在去理解经书的大义。
明末清初诗人冯班(钝吟)在《诫子帖》中批评有一种人读书草草,却借口是师法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他告诫他的儿子不可与这种人为友:
陶公读书,止观大意,不求甚解。所谓“甚解”者,如郑康成之《礼》、毛公之《诗》也。世人读书,正苦大意未通耳。今者朝读一书,至暮便问其指归,尚不知所言何事,自云吾师渊明。不惟自在,更以教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86册,《钝吟杂录》卷七)
冯钝吟认为,陶渊明读书,高处就在于“止观大意”,重在会通其“大意”,把握经书的主要精神实质。而世人读书则拘泥于字句,“正苦大意未通”。他的所谓“甚解”,具体地说就是如郑玄注《礼》、毛公注《诗》,由于时代久远、编简错乱、字画错讹等原因,经文常有于理不合,不可解处。“不求甚解”就是对这些不可解处,不要强解求通为穿凿之说。宋人周密在《解经恶穿凿》中就曾说,解经“不必用意过当,为穿凿之说,无悖圣人经旨可矣”(《野客丛书》卷十三)!重在领会经文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二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儒学衰微、玄学风行的两晋时期。所谓“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文心雕龙·时序》),就是说玄学自西晋兴起,至东晋盛行一时。玄学的兴起打破了儒学的一统天下,儒家经术随之衰落,经学章句受到鄙视。这对儒生是一个思想解放。魏晋文士再也不像汉代经生那样对经传注疏亦步亦趋,而能自由思考,注重会通其意。陶渊明的思想受到当时玄风的影响,从“得筌忘鱼”“得意忘言”得到启示,读书不再过分穿凿字句,而注重会通其意。元人李治在《敬斋先生古今蛀》中论及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时说: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又蓄素琴一张,弦索不具……此二事,正是此老自得处。俗子不知,便谓渊明真不著意,此亦何足与语……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忘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今观其平生诗文可概见矣……使果不求甚解,则何为自少学之以至于欣然而忘食耶!
(《敬斋先生古今鞋·逸文二》)
陶渊明少有高趣,李治认为他读书“不求甚解”,与抚琴“弦索不具”一样,表现了他的一种生活情趣,一种自得。这里的“自得”,不是自己舒适、得意,而是得其“趣”,得其“意”。“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忘言。”即不再像老生腐儒纠缠于细碎章句,而直接去获得经义的主旨。这是受魏晋玄学思想影响后一种新的解经方式,是对汉儒解经烦琐穿凿的一种反拨。
明末学者朱国桢对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根据自己读书的体味,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说:
读书不求甚解,此语如何?曰:“静中看书,大意了然。”惟有一等人,穿凿解,反致背庆可笑。故曰:“解是不解,不解是解。”(《涌幢小品》卷十)
读书是为了求解,怎么会“不求甚解”呢?这里的“甚”,不能作“很”讲,而是过分之意。“甚解”即用力过当,过分求解。他说有一种人专心读书,对经书主旨了然于胸,虽然局部有不解之处,但全书却是读通了。另一种人对局部穿凿求通,反而愈解愈背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