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傈僳族社区对干旱灾害回应及人类学分析
傈僳族社区对干旱灾害回应及人类学分析
本文以云南省元谋县姜驿乡为例,对傈僳族社区的干旱灾害回应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该地区的干旱灾害回应以当地群众为基础,以当地政府为主导,并与当地的环境特点相结合,其成功经验对其他地区的抗灾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对灾害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干旱灾害 傈僳族社区 人类学分析
作者李永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邮编650034。
一、干旱灾害回应的人类学研究现状
干旱是四大自然灾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干旱灾害曾被定义为一个时期,即当庄稼需要正常生长的时候,这个季节的土壤无法提供足够的水分确保庄稼生长。干旱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区,包括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赞比亚、坦桑尼亚、博茨瓦纳等,亚洲??印度、孟加拉国、中国等也在被关注之列。
在干旱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中,灾害回应方式是其重要内容。托瑞(David Turton)对埃塞俄比亚西南莫西地区的干旱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认为该地区的回应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提高生计方式的多样化,依靠农耕、放牧、狩猎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来对付干旱;加强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如通过男主人与妻子兄弟之间的合作,来拓展社会网络关系,以抵御更大的风险和粮食短缺问题;控制人口和牲畜数量。木克凯布(J.Terrence McCabe)对肯尼亚图卡纳地区的干旱灾害进行了考察,认为该地区的干旱应对方法主要有:将依赖他人生活的人从较贫困的家庭转移到较富裕的家庭;从朋友和亲戚那里借牲畜;把大牲畜换成小牲畜;让女儿结婚。同时,他还指出,干旱灾害的回应方式应考虑到其他自然灾害,因为非洲干旱灾害能够导致很多次生灾害的发生。其一,饥荒灾害。非洲干旱中经常出现饥荒,因食品供给不足而导致很多人挨饿,因此,人们在处理干旱灾害时还要处理饥荒问题。其二,流行病。干旱灾害造成水资源不足,而水资源不足又使卫生条件受到影响,为疾病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三,社会动乱。干旱灾害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动乱,处理社会动乱的难度甚至超过了处理干旱自身的难度。其四,难民问题。干旱导致粮食减产,加上疾病和社会动乱,造成了很多难民逃向邻国。莫斯利(Michael E.Moseley)的研究,集中在美洲安第斯民间应对干旱的方法上,他认为安第斯的民间应对方法主要有: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开发新耕地;增加粮食储备;加快迁移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及信息;搬迁到高产量地区等。欧布里恩(Geoff O,Brien)等人认为,干旱灾害的抗灾方式主要是能力建设,而布拉梅(Hugh Brammer)则通过盂加拉国的例子,强调了重视当地的传统文化在抗旱工作中的重要性,认为农民管理土壤和庄稼的能力会减少干旱造成的影响,农民也能够通过阵雨来保护他们耕地的湿润性。针对原住民的干旱灾害回应方式,弗拉利特(Anne Fleuret)则指出,抗击干旱灾害除了强调原住民的传统社会制度和文化,还要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木克凯布在对干旱灾害的回应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之后,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干旱是气候学制度下的一个共同特征;第二,原住民处理环境压力的方式取决于社会网络的保持,如富裕者可能会将剩余物品分配给较为贫困的人;第三,目光短浅的发展努力加重了环境和社会负担,导致了与干旱灾害有关的压力;第四,很多发展项目的关注焦点已经从增加生产转变到减灾和灾后恢复之上。
中国是干旱灾害严重的国家,干旱灾害的回应方式成为我国自然科学者和社会科学者的关注焦点。自然科学者提出了加大水利投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用水效率的建议,培育耐旱品种,保护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议。社会科学者则提出了重视传统知识,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尊重自然理念和规律等措施。目前,有关干旱灾害回应方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通过人类学理论和方法针对少数民族社区就此展开的深入研究还不多见。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应用方面,人类学对于中国四大自然灾害之一的干旱灾害研究都应该得到加强和重视。云南是中国干旱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从2009年秋季开始至2012年春季,该省经历了罕见的干旱灾害,给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云南同时是中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方,各民族都有独特的干旱灾害回应方式。通过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少数民族的干旱回应方式,对于防灾减灾和灾害人类学的理论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在云南,笔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傈僳族社区进行研究。2012年2—5月间,曾两次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姜驿乡的白果中村及其周围地区调查,揭示了傈僳族社区的干旱灾害回应方式,初步阐明了其实践价值及在人类学理论建构中的意义。文中未明确注明出处的材料,均来自上述田野调查。
二、傈僳族社区对干旱灾害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