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民与尊生“古公迁岐”儒道解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仁民与尊生“古公迁岐”儒道解释

仁民与尊生“古公迁岐”儒道解释   摘要:“古公迁岐”的故事,在早期古典文献的叙述中包含了“仁民”与“尊生”两个思想主题。孟子主要以“智者之事”来解释古公去豳迁岐的合理性,同时也呈现了一定的“仁民”精神;道家学者则以“尊生”(“重生”)的观念来解释这一事件,从而将个体生命的保全上升为一个一般性的哲学问题。在司马迁的记述中,“人民”成为“土地”之外又一个诱发战争的根源,从而更加体现了一种不私君位、“不私其身”的“至公”精神。对于个体生命本身的态度,在“仁民”、“重生”与“利他”之间如何权衡取舍,此一故事也显发了儒、道、墨三家思想间的关系。   关键词:古公亶父;迁岐;仁民;尊生;孟子;道家;司马迁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3-0101-008      一、仁民:古公“去豳迁岐”的历史决断与   儒家、史家???解释   公刘以下凡历九世而至于古公亶父。古公亶父与殷王武乙(前1147—前1113年)及其父辈康丁、廪辛约为同时代人。(1)《后汉书·西羌传》云:“及武乙暴虐,犬戎寇边,周古公逾梁山而避于岐下。”结合后来季历屡次伐戎、国力已臻强大来看,古公去豳迁岐当发生在武乙早期。(2)   (一)古公去豳迁岐:历史决断我   古公为何要去豳居岐?武丁时期殷墟甲骨多次出现“璞周”及“令周”等刻辞(3),唐兰等据此认为武丁曾征伐周国,最终使之臣服而听命于殷王的调遣(4)。这些卜辞中的“周”,今天看来确实指居豳的周族。据此可以推断,周人的力量在当时已较为强大。不管怎样,周人应当较早臣服于殷人。关于其时周人的国力问题,这里有两个证据可作说明:其一,出土的比古公迁岐稍早的长武碾子坡丰富的先周文化遗存,显示先周的文明程度较高;(5)其二,卜辞及传世文献显示,古公亶父至殷王文丁杀季历之前,大国殷与小邦周之间相处很好,长期以来殷王对周人非常信任:从王季屡行征伐并封为殷“牧师”来看,殷王大概在亶父居豳时或此前即已默许周人代行辖制西方诸侯的权力及担负抵御戎狄的责任了。不过,在当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氏族关系中(6),臣服于殷的周人应当知道自己不过是商人实现帝国雄心、保卫帝国边疆的工具,而殷人其实也未必会完全、真正信任周人,所以后来有“文丁杀季历”、“文王拘羑里”之难(7)。这是一个大的背景。前有獯鬻戎狄野蛮、强悍之兵压境,后有殷人乘危之大祸(“武乙暴虐”)随时降临,因此,为了保存实力,古公亶父自觉地担负起挽救周民族于危亡灭绝的命运,高瞻远瞩、权衡情势,毅然放弃抵抗,最后离开公刘开创的豳地基业而南下,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对于此一重大历史决断,孟子从儒家的立场予以肯定,认为古公善于“以小事大”,是智者之事(《孟子·梁惠王下》)。   据《孟子·梁惠王下》、《史记·周本纪》等所云,古公亶父去豳南下,到了梁山,即面临向南、向东和向西去立足和发展的问题。面对此等事关民族未来命运的重大问题,古公亶父和随行的私属应当作了反复的商量和权衡。那时,以扶风为界,其东的广大秦川地区归属商人的统治,其西则在羌人的控制之内。如果古公一行人南下梁山,在邰或其他附近地方定居,那么周人从此必然落入殷人的严厉监控之中,如此,何谈后来的迁岐、迁程、迁丰、迁镐的大发展,乃至伐纣灭商、周革殷命?《鲁颂·閟宫》云“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古公亶父绸缪深思,翦商之功实始于去豳居岐。古公至梁山,面临三个方向去处的选择问题,帛书《要》篇即有所反映。《要》篇曰:“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唯(虽)周粱(梁)山之占也,亦必从亓(其)多者而巳(已)矣。”“周梁山之占”,疑即指古公去豳居岐之占。[1][2]不过,此占当用卜,而非用筮。在解占的过程中,根据“从多”的原则,古公一行人实现了“人谋鬼谋”(《易传·系辞下》)的统一,放弃了原初准备南下奔邰的打算,逾越梁山,转而折向西南,渡过漆沮水(汉名杜水),而奔赴岐山之下。今天看来,周人迁岐的这一历史决断是非常正确和成功的。可以想见,随后在戎狄的压迫和奴役下,滞留在豳地的大部分周民最后不得不追随古公而来。   (二)智者之事:《孟子·梁惠王下》的论述   对于古公亶父去豳迁岐之事,孟子、太史公、《庄子》、《淮南子》等均有记述和评论。   《孟子·梁惠王下》云:   (1)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2)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