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飞照亮山里孩子未来明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云飞照亮山里孩子未来明灯

李云飞照亮山里孩子未来明灯   2012年9月10日,万州区茨竹乡小学。   “李老师,教师节到了,这是我送给您的礼物,祝您节日快乐。”六年级二班的冉龙健拿着一瓶红墨水和一个笔记本来到李云飞的办公室。   李云飞接过礼物看了又看,显得格外珍惜。   冉龙健唯一的亲人是80岁的奶奶。去年他因贫辍学,是李云飞联系上万州区房管局一名干部对口帮扶,才让冉龙健又回到了学校。   30多年来,像冉龙健一样得到过李云飞帮助的贫困学生,已达500余人。   爱的种子   1969年初春。   四川省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小学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教室外,李云飞趴在窗台上,使劲把脑袋伸进窗内,希望能瞅上一眼学生手里的课本,嘴里还不停地跟着学生念课文。   1961年,李云飞出生在万县茨竹乡前堰村一个贫困家庭,家里有七个孩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加上大姐长年累月生病,身为老四的李云飞被父母过继给住在龙驹镇的亲戚。李云飞离家时才五岁。   李云飞到上学年龄了,可亲戚家也没钱送他上学。于是,李云飞就每天来到学校,站在教室外听课,一天,两天……   有一天,一个下乡插队的女知青路过教室,走到李云飞身旁,她停了下来。   “小弟弟,你是不是想读书?”知青姐姐蹲下身来细声地问。   “想!”李云飞拼命地点了点头。   知青姐姐抓住李云飞的手,从兜里掏出十个五分钱的硬币,放在李云飞手上。   “拿去交学费吧。”知青姐姐摸着李云飞的小脑袋说。   李云飞一下子愣住了,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快去吧!”知青姐姐说完,转身离去。   李云飞呆呆地望着知青姐姐的身影,直到知青姐姐在视线中消失。   李云飞终于可以走进课堂,也拥有了自己的课本,这是他做梦都想的事情。晚上睡觉,他也将课本抱在自己的胸前,生怕别人会把课本拿走。   读中学时,李云飞有幸遇到了数学老师卜攸成。李云飞数学成绩很好,卜老师特别关照他,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一定要努力读书,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卜老师的话,让李云飞更加刻苦地学习。他想以后也做一名教师,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去帮助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   最终,李云飞如愿考上了原万县师范专科学校。   爱心之路   1981年,从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李云飞毅然回到茨竹乡,成为前堰村一所乡村小学的教师。   开学报到那天,一个打着赤脚、流着鼻涕、全身上下糊了不少泥巴的男孩,在一位老人的带领下,来到学校。   “李老师,我的孙子想读书。可是我们交不起学费,你能收下他吗?”老人走到李云飞跟前哀求。   正在收报名费的李云飞停下手中的活儿,看了看眼前这个男孩。   “他叫什么名字?”李云飞问。   “我们都叫他‘莽儿’,没有给他取名字。”老人回答。   虽然眼前这个孩子已脏得看不清五官,但从他那双滚圆的眼睛里,李云飞读出了想上学的渴望。   李云飞眼前浮现出自己当年趴在教室窗外听课的场景……   “要得,老人家,你把他留下吧。”李云飞悄悄地从自己兜里掏出2.5元钱,给男孩交了学费。   从此,李云飞只要发现哪个学生交不起学费,就会自己掏钱给垫上。他像那位帮助过自己的知青姐姐一样,默默无闻地去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   有一年,李云飞所教的班上有几位学生因为家离学校太远,李云飞和妻子就把他们留在家里。这时,儿子李松的小床就要挤上好几个人。在学生们心里,李云飞的家成了他们的爱心小屋。   每到暑假,李云飞就要到学生的家里走访。   很多次走访,李云飞都是含着泪完成的:学生胡定英知道李云飞要来,专门走两小时山路,到商店买了一颗酥心糖“招待”老师,而她家里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学生袁立军的妈妈患智力残疾,为了照顾瘫痪在家的爸爸,他被迫放弃读书;学生王应文一家四口,有两个是残疾人,每学期都得四处借学费……   回到家里,翻看着走访本上记得密密麻麻的文字,李云飞失眠了,一个又一个学生的相貌,不停地在他脑海里浮现。   “自己的力量太有限了,怎样才能找到更多的爱心人士来帮助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呢?”望着天花板,李云飞不停地问自己。   网络为媒   2005年的一天,李云飞随手翻开办公室桌上的一张报纸。   一则“贫困学生面临辍学,上网发帖获帮助”的消息吸引了李云飞。   “我怎么没想到把茨竹乡小学面临的贫困状况发到网上去呢?”李云飞一下子兴奋起来。   那时,上网对李云飞来说还是陌生的事物。44岁的他决定开始学习电脑知识。   不到半年,李云飞就可以熟练地使用电脑,并且学会了在网络上发帖。   2005年下半年,思考了许久,李云飞在网上发出了《读书——我要读书!》的帖子:   “这是地处贫困山区孩子的心声,这里1000余米的海拔。守望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憨厚、纯朴的孩子们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们知道,要走出大山、摆脱贫穷,就只有读书,读书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