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与制造(第二版)第4章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ppt

模具设计与制造(第二版)第4章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拉深也称拉延,它是利用模具使平面毛料变成开口的空心零件的冲压工艺方法。   拉深工作示意图如图4-1所示。拉深模的主要零件有凸模1、凹模4和压边圈2。在凸模的作用下,原始直径为D0的毛料,在凹模端面和压边圈之间的缝隙中变形,并被拉进凸模与凹模之间的间隙里形成空心零件。零件上高度为H的直壁部分是由毛料的环形部分(外径为D0、内径为d)转化而成的,所以拉深时毛料的环形部分是变形区,而底部通常认为是不参与变形的不变形区。压边圈2的作用主要是防止拉深过程中毛料凸缘部分失稳起皱。拉深模的凸模与凹模和冲裁模不同,它们的工作部分都没有锋利的刃口,而是做成一定的圆角半径,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大于冲裁模间隙且稍大于板料厚度。 图4-1 拉深工作示意图   用拉深工艺可以制成筒形、阶梯形、锥形、球形、方盒形和其它不规则形状的薄壁零件,如果与其它冲压成形工艺配合,还可以制造形状极为复杂的零件。拉深件的可加工尺寸范围也相当广泛,从几毫米的小零件到轮廓尺寸达2~3米的大型零件,都可用拉深方法制成。因此,拉深工艺方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电器、仪表、电子、汽车、航空等工业部门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冲压生产中,拉深工艺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图4-2 材料的转移 4.1 拉深的基本原理 4.1.1 首次拉深变形   如图4-1所示,直径为D0,厚度为t的圆板毛料经拉深模拉深,得到了直径为d的开口圆筒形工件。   在拉深变形过程中,毛料的环形部分为变形区,变形区内金属因塑性流动而发生了转移。如图4-2所示,如果将圆板毛料的三角形阴影部分b1、b2、b3…切除,留下狭条部分a1、a2、a3…,然后将这些狭条沿直径为d的圆周弯折过来,再把它们加以焊接,就可以得到直径为d的圆筒形工件。此时,圆筒形工件的高度h=(D-d)/2。但在实际拉深过程中,三角形阴影部分的材料并没有切掉,而是在拉深过程中由于产生塑性流动而转移了。这部分被转移的三角形材料,通常称为“多余三角形”。所以,拉深变形过程实际上是“多余三角形”因塑性流动而转移的过程。   “多余三角形”材料转移的结果,一方面要增加工件的高度,使工件的实际高度H>(D-d)/2;另一方面要增加工件口部的壁厚。   为了进一步分析金属的流动情况,可先在毛料上画出间距相等的同心圆和分度相等的辐射线所组成的网格。然后观察拉深后网格的变化情况,如图4-3所示。 图4-3 拉深件的网格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圆筒底部的网格形状在拉深前后基本上没有变化,而圆筒形件壁部的网格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同心圆变成了筒壁上的等高线,而且其间距也增大了,愈靠筒的口部增大愈多,即 a1>a2>a3>…>a 另外,变形前分度相等的辐射线变成了筒壁上的竖直平行线,其间距则相等,即   综上所述,拉深过程中,变形区内受径向拉应力σ1和切向压应力σ3的作用,产生塑性变形,将毛料的环形部分变为圆筒形件的直壁。塑性变形的程度,由底部向上逐渐地增大,在圆筒顶部的变形达到最大值。该处的材料,在圆周方向受到最大的压缩,高度方向获得最大的伸长。拉深过程中,圆筒的底部基本上没有塑性变形。 4.1.2 拉深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   分析板料在拉深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有助于拉深工作中工艺问题的解决和保证产品质量。在拉深过程中,材料在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应力状态和应变状态。筒形件是最简单、最典型的拉深件。图4-5是筒形件在有压边圈的首次拉深中某一时刻的应力与应变情况。图中,σ1、ε1——径向的应力与应变;σ2、ε2——厚度方向的应力与应变;σ3、ε3——切向的应力与应变。 图4-5 拉深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状态   根据应力应变状态的不同,可将拉深毛料划分为五个区域:Ⅰ区为凸缘部分,是拉深工艺的主要变形区;Ⅱ区为凹模圆角部分,是一个过渡区域;Ⅲ区为筒壁部分,起传递力的作用;Ⅳ区为凸模圆角部分,也是一个过渡区域;Ⅴ区是筒形件的底部,可认为没有塑性变形。   在筒壁与底部转角处稍上的地方,由于传递拉深力的截面积较小,因此产生的拉应力σ1较大。同时,在该处所需要转移的材料较少,故该处材料的变形程度很小,加工硬化较低,材料的强度也就较低。 图4-6 拉深件破裂   而与凸模圆角部分相比,该处又不像凸模圆角处那样存在较大的摩擦阻力。因此在拉深过程中,在筒壁与底部转角处稍上的地方变薄便最为严重,成为整个零件强度最薄弱的地方,通常称此断面为“危险断面”。若危险断面上的应力σ1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则拉深件将在该处拉裂,如图4-6所示。或者即使没有拉裂,但由于应力过大,材料在该处变薄过于严重,以致超差而使工件报废。 4.1.3 拉深时的起皱、厚度变化及硬化   在拉深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除上述的拉破问题外,还会出现起皱、厚度变化及材料硬化等,这会使拉深工作不能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