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犯罪心理学_第 一章 绪 论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犯罪心理学_第 一章 绪 论课件

几点说明 犯罪心理学的最早、最直接渊源是来自精神病学的研究。 犯罪心理学长期附属于犯罪学。 要注意犯罪心理学的特殊性。 2.2.3 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 ——1900年 智力测验创始人、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内(Alfre Binet,1857-1911)发表《被暗示性》; ——1902年 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William Stern,1871-1938)出版《供述心理学论文集》; ——1904年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斯坦利·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1844-1924)出版关于青少年的重要教科书中,描述了对少年犯罪人的研究。 ——1908年 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出版《在证人席上》,赞扬对法庭行为的实验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戈达德(Henry Herbert Goddard,1866-1957)修订了比内的智力测验法,于1912年应用于狱内罪犯,结果发现大部分罪犯的智力有缺陷。此后,美国有关测量犯罪少年智力的报告达数百个,这些调查表明,违法犯罪少年的智商与一般少年的智商在逐渐接近。 ——威特默的诊所为第一家面对少年犯罪人的儿童指导诊所—芝加哥少年精神病态研究所提供了模式。 ——芝加哥少年精神病态研究所于1909年由精神病学家威廉·希利创建,它的第一个专业工作人员是心理学家格雷斯·弗纳尔德。 犯罪心理学的两个源流表明 前者提出了各种有关犯罪及犯罪者的理论,后者只是将犯罪者作为研究对象,去验证普通心理学中影响感知、记忆因素的命题,或是用智力测验的方法对违法犯罪人与一般人的智力进行比较,在当时使用价值并不大。传统心理学家并没有从学科上去研究犯罪和犯罪者,他们在犯罪心理学的发展系谱上反而处于旁系的地位。因此,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犯罪心理学还没完全从犯罪学中分化出来,正处于形成时期。 2.2.4 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 犯罪原因(客观) 犯罪动机(主观) 犯罪决策 获益的必然性,获益的数量, 惩罚的必然性,惩罚的严厉性 犯罪预测 青少年犯罪 犯罪的精神病理学 2.3 中国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古代犯罪心理学思想 萌芽——3000多年前商周时期 《尚书》 奠基和形成——春秋战国 性善、性恶 1 关于犯罪心理的成因 (1)社会政治、经济与犯罪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仲 ) “贫而无怨难” (孔子)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 (孟子) “薄赋敛”、“以均息贫” “推恩”于民 老子——“常使民无知无欲” (2)人性与犯罪心理 “性相近,习相远” “性善论” “性恶论” “性三品” “性二气” (3)环境与犯罪 “性相近,习相远” 孟母三迁 西晋思想家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东汉思想家王充认为对绝大多数“中人”而言,是“习善为善;习恶为恶” 2关于犯罪心理的防范思想 “仁政”、“德治” 孔子:“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孟子:“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3 有关审判心理的论述 (1)主张在审问中要注意观察被审问者的心理反应 《周礼》五听”:“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察言观色。 (2)注重按照犯罪者主观心理状况定罪量刑 (3)强调司法人员应当具备特定的心理素养 《尚书·吕刑》“五过” ——“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包拯(999一1062) 《包拯集天章阁对策》:“人之司命,而帮国安危所系,择之不可不审。” 必须“选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充任”。 宋代郑克《折狱龟鉴》:仁、智、勇 明代海瑞:“听讼以求民稳,情伪有万,非心胸清澈者不能照。” 4 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 参考资料: 罗大华.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梅传强·犯罪心理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杨世隆·犯罪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灵魂说 1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一前500) “在人身上最有力的部分是灵魂,灵魂可善可恶。人有了好的灵魂便是幸福的……” 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前347) “人类的本性将永远倾向于贪婪与自私,逃避痛苦,追求快乐而无任何理性,人们会先考虑这些,然后才考虑到公正和善德。这样,人们的心灵是一片黑暗,他们的所作所为,最后使他们本人和国家充满了罪行。”(《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杜1983年,第27页。) 灵魂说 2 德漠克利特(公元前460一前370) “坏的天赋则用不着丝毫努力就自己发展出来了。所以赋有一个坏天性的人,是不由自主地常常被迫去做坏事的。” “认识好人和坏人,不仅是从他们的行为看,而且也要从他们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