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调 教案简化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其尤善写词,为词坛“豪放派”代表之一,是中国词坛的一座高峰。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他曾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雄浑之辞。解说词意。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古往今来,许多人事都湮没于时间的长河之中而被人遗忘,然而苏轼的词作却历经了岁月的淘洗,经受住了历朝历代人们审视的目光,至今还被人们所吟诵咏叹。比如我们刚刚所听到的这首歌,就是用了他的词作《水调歌头》,(注意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板书)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首苏轼词中的代表作,领略其中流传千古的风韵与魅力。
二、诵读中对话读词
1、诗词创作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那么作者又是在怎样的境况之下写下这首词的呢?你能从此中找到答案么?
(解读小序,时间,事件,感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流转,人愁难眠 缓)
(不应有恨,何时常向别时圆:对月的怨恨,月圆,人不圆 惆怅的语调)
2、作者举杯对月一番感慨在其中,欢饮达旦,大醉 补充词作的写作背景,即苏轼作词时被贬的遭遇,也可以看出小序里大醉里的借酒消愁之意。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时值苏轼因不满王安石新法,请求离京外任,已有五年之久。先任杭州通判,后为密州太守,《水调歌头》正是密州任上的作品。当时,他仕途失意,父母、妻子都已去世,弟弟苏辙则在济南,两人已六年不见。仕途上的挫折、家庭中的不幸,以及兄弟的离别,促使苏轼写了这首词来抒发心中的感情。
体会作者心情失意、孤独、寂寞 那么,这样的心境之下,作者有了怎样的举动和想法?(问天问月 归去)
我欲乘风归去。归去是什么意思?归有回家之意,好像天上的宫殿好像才是作者的家,他问天上的宫殿如何,是何年月,原来是想离开尘世,离开人世。有了“出世”的感怀。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超脱人世的想法呢?他有这样的想法更多的是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之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东坡尝自称“谪仙”,在许多作品中都曾流露出这样的奇想。
6、然而作者是否真的就此抛却一切,无所牵绊地回到天上了呢?(没有)为什么没有回去呢?(因为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那么,这种寒冷仅仅是因为天上这富丽堂皇的宫殿高寒难耐,不可久居么?还可能因为什么?(一个人的孤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个人居住在天宇之上,的确可以抛却人世的烦恼,但却又是何等的孤独呢!) 所以不如还是留在人间吧!“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与自己的影子一起起舞,与清影为伴,聊赖中似乎也多了一份温情。我们可以从“问”“归”“恐”“留”这样的变化中体会作者情感的波澜起伏,感受作者思想矛盾的斗争。(叹人生 失意矛盾)
3、(不应有恨,何时常向别时圆:对月的怨恨,月圆,人不圆 惆怅的语调)
从小序中的“兼怀子由”知道,苏轼写这首词的一个目的是怀念子由,(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自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可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
于是在这样一个中秋佳节,本应是亲人团聚的时节。而作者与弟弟天各一方,不得相见。词人自然要对月抒怀,来寄托自己对兄弟的相思之情,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
4、那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惆怅对于留在人间的作者来讲,无疑是痛苦的。那么,作者既然选择留在人间,他又是怎样来排遣这种忧愁和惆怅的呢?
(阐明一个道理,不应有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既是自然的规律,也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既然如此,自己又何必为和弟弟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
5、想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词的呢?(若是人能够健康长久的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因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包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这里不仅仅指自己和兄弟,也指的是天下千千万万与家人分离,而期盼团圆的人们。
苏轼由己及人,从自己的遭遇出发,把自己对和弟弟团圆的期盼,转而向全天下的人们发出的美好祝福。他能够摒弃一己之悲,从中超脱出来,向世间离别之人发出祝愿,这是何等开阔豁达的胸襟。(悟真谛 超然高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