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黄大平调和内黄落腔发展和对比.docVIP

论内黄大平调和内黄落腔发展和对比.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内黄大平调和内黄落腔发展和对比

论内黄大平调和内黄落腔发展和对比   我们国家的历史悠久,繁衍出各种各样的多彩的文化,尤其是黄河以北等广大地区是我们古人类的繁衍地,同时也是古文化产生的地区。在黄河以北河南省北部的内黄就是一个文化多向发展的文化中心,内黄县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文化的积淀孕育出了内黄大平调和内黄落腔这些稀有的,颇具特色的戏曲剧种。   一、内黄大平调的来源   内黄大平调是开州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因为它的梆子灼目贯耳,也被人们称为“大梆腔”或者是“大油梆”。大平调在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流行,所以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各自地方不同文化的熏陶和逐渐的发展,逐渐形成三大流派: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内黄大平调即属于西路平调。大平调产生的时间是明朝中期,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多年,但是何时传到内黄已经没有可靠的史料记载,但是在清朝康熙年间修缮的内黄县西关仁寿桥上,就有大平调的经典剧目《二进宫》中戏曲人物的石刻,由此可见内黄大平调在清朝已经有戏班在内黄活动。   二、内黄落腔的来源   落腔是河南安阳的地方小戏,原名“落子腔”,是在清朝的嘉庆年间传入到内黄,并与民间流传的“莲花落”相综合,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得到了充足的发展,深受群众喜爱。在1927年的《河南戏剧》中记载:“安阳腔,一命落子腔,安阳最盛,南至辉,内黄二县...”   三、内黄大平调和内黄落腔的浅对比   (一)唱腔音乐的对比   1.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是板式变化体,在板式结构上与我们河南传统戏剧豫剧是相同的。内黄大平调的表演形式比较古朴和粗狂,唱腔的发声都用真嗓,只有在慢板的开始的时候,尾声会用特别高的假嗓,同时也叫呕腔   2.内黄落腔是板腔体,有时候还有曲牌体。它的唱腔没有任何的角色行当的分类,都是用大本腔演唱。在发展初期的时候,也有过在流水句腔的尾音用二本腔来唱和内黄大平调差不多的“呕腔”。   内黄落腔是我唱腔音乐主要内容包括:慢板类《慢板头》,流水板类《流水》《哭腔》,占子类《占子》《倒三板》《念板》,娃子类《苦娃娃》《平板娃娃》,散板类《散板》,其他板类《数板》和《山歌调》等板类。   由此可见这两种剧种的唱腔音乐各不相同,虽然都与豫剧的板类相似,却各具特点。内黄大平调唱腔比较优美,唱作念打并重,比较粗狂豪放。 而内黄落腔是民间小调,带有浓厚的民间音乐的韵味,比较古朴平稳。   (二)身段特技的对比   内黄大平调的发展历史悠久,经过艺人们的吸收和不断地创新完善,身段特技有绕腿,起颈,大开门,武开门,驯马式,劈双门斗,上大吊和金鸡座椅等特有的身段特技。不仅表现了内黄大平调的独特魅力,而且增强了群众观看戏曲的趣味性。   内黄落腔也是在根据多方面的发展加有毯子功和把子功等身段特技达到12种之多,尤其在代表曲目《风采叶》和《九连环》中多有表现。   (三)角色行当的对比   1.内黄大平调的角色行当与豫剧的相同,包括有四生,四旦和四花脸。以生为主角的戏曲有《下燕京》和《下江南》,以净为主的代表作是《战洛阳》,和《秦香莲》等。国家一级大师郭盛高就是大平调净角的代表人,他的《收姜维》《百花亭》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著名的须生表演家陈光照的《三传令》很受欢迎,他的声音洪亮高亢,表演也是细致入微,很受当时群众的喜爱。   2.内黄落腔的角色行当发展比较缓慢,在清朝的时候是一旦一丑为主的表演,直到建国前就多加了一个小生的角色,也有老生,老旦和老净的行当,但是并没有以这角色为主的剧目,而且当时女角色一直由男演员扮演,到了解放后才有变化,并且逐渐形成以小旦,小生和小丑为主,发展至今。   在角色行当方面,内黄大平调的发展就比较趋于传统戏剧,角色行当发展完善,与豫剧相当;而内黄落腔就在发展中依然保持这传统小戏的传统特色。   (四)伴奏乐器的对比   1.内黄大平调的伴奏乐器有:大梆子,尖子号,大弦,二弦,和大铙大钗等乐器,这些伴奏乐器的音高低搭配,比如大梆子的音调的厚实与尖子号的音色,大弦的清脆和二弦的尖细等搭配相得益彰,为内黄大平调中特有的音韵味道。   2.内黄落腔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特有的伴奏乐器有嗡子(头弦)和闷笛。嗡子是落腔乐师自制的特有的乐器,专门选取桐木制作的,因为它能发出适合落腔的“嗡嗡”之音;而闷笛是内黄落腔的低音乐器,是由一人用竹竿制作而成,音色低沉浑厚,伴奏凄寒悲腔,很适合内黄大平调中悲剧的演唱。   这两种剧种都是经过发展和吸收借鉴其他姊妹戏曲的伴奏乐器,文场乐器加有二胡,笙,电子琴和大提琴等;在武场乐器也都是大同小异。但是它们各自独特的伴奏乐器都自身增添了声韵韵味。   (五)艺术特点的对比   1.内黄大平调是一门比较综合的表演艺术,它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艺术风格上讲究气势恢宏,场面宏大,表演动作上粗犷豪放,颇有中原武术的风格,而且唱作念打并重;大红脸在戏曲有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